海子的诗,流传最广、同时也是被误解最多的,无疑是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但这其实不是一首难懂的诗。运用最基本的文本细读,就可以发现“误解”背后,真实的诗人与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989.1.13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注意此处表时间的介词短语“从明天起”。这一句与其说是对“明天”的美好期许,不如说是对“今天”获得幸福的绝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海子想象中的幸福生活的体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句(包括题目),实际上就大有问题:第一,最简单的,面朝大海,不可能有春暖花开。第二,诗首句说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但“面朝大海”,更多的可能会让人兴起孤独、渺小、敬畏、恐惧的感情,至于“幸福”恐怕很难;特别是,如里尔克的诗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一样,这里用的是“房子”(或者说是“家”/“故乡”),是一个人最终极的庇护所,而不是“旅馆”之类。一个人孤独地住在自己的“房子”里,长久地面对着大海,他的心境怎么也不可能是“幸福”。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如同首句,海子真实的生活是:既不怎么和亲人通信(除了朋友外,只有大弟弟查曙明),也无幸福可以告诉。在《海子诗全编》的“死亡后记”中,西川猜测海子自杀的原因,其中一条是“生活方式”:
“海子的生活相当封闭。……海子似乎拒绝改变他生活的封闭性。他宁可生活在威廉.布莱克所说的‘天真’状态,而拒绝进入一种更完满、丰富,当然也是更危险的‘经验’状态。……我想是简单、枯燥的生活害了海子;他的生活缺少交流,即使在家里也是如此。他与家人的关系很好,同大弟弟查曙明保持着通信联系。但他的家人不可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据说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因为他是一位大学老师。……”
这里所描述的海子的真实“生活方式”,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这一句的真正含义,对照全诗,也不难明白在这首诗被人传颂的“温暖”外表(“幸福”“春暖花开”“温暖”“灿烂”)下,海子真实的生活状况和写作心境。下一句“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修饰语“幸福的”修饰中心词“闪电”,至少从联觉的角度来说,“闪电”便不可能是“幸福的”。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是海子对待自然、他者的态度,而对待自己的,便是他已死亡的事实,这我们已知道。“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祝福“他者”的,实际上都是自己不曾拥有、也注定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灿烂的前程”(应该是他的诗歌理想)、“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川《怀念》:“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在尘世获得幸福”(可参考莎乐美《莎乐美回忆录》:“后来,里尔克紧随他的目标,即追求艺术的完美。很明显,为了达到目标,他付出了内心和谐的代价。从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说,这种危险毫无疑问存在于所有艺术努力之中,而且跟生活是敌对的。”)。“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些难道不是“温暖”的、“幸福”的吗?而如果海子想要的真是这种幸福,为什么又要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呢?显然,海子将他所想象到的“温暖”、“幸福”都赠与了他者,而留下自己面对孤独的大海,并假装那里会有“春暖花开”——一个美丽而知晓其虚幻的梦!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已经能够知道这首诗的意义指向:不是所向往的美丽桃花源,而是彻彻底底地绝望。这种风格或者说表现手法,在顾城的诗里也可以发现: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原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是一个任性的海子》)
不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此,以海子的全部诗歌创作而言,也应该没有一首是表现纯粹的“温暖”的诗;实际上,真正的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如果它只表现“快乐”,那也只能是廉价的快乐,是平庸的艺术!
其实,在一个诗歌“边缘化”的时代,诗人的“走红”有着相似的机制,如提起当代诗一般人就会想到的北岛、海子、顾城等。以后有机会可以试着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