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已成年,我们的父母或许有很多财富,但却不知该如何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
充实的晚年生活来自丰盈的内心,然而他们可能内心空虚,不仅不能给你力量,甚至还时不时打击你,告诉你说:你现在的状态让他们失望,换作是他,一定比你做得好等等。
父母未必意识到,他们这些做法其实是继续在拿你当孩子养,这影响了子女成年后的生活。
无论你在上学还是已经成家,自恋型的父母经常有以下的想法:
“我做什么都是为你好。”
“只要我是好心好意对孩子,怎么做都没错。”
“孩子质疑我的做法是不对的,他应该感到羞耻。”
“如果我的孩子有朝一日成功,他应该感激我,别人也会仰慕我教子有方。”
“如果不是因为我,他会一团糟。”
“我比他更了解他需要什么。”
“我只是提提意见,他若觉得不好受,那是他太娇气敏感。”
“我为孩子付出了全部,孩子亏欠父母的债无论如何也还不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别急着下结论说你对自己的孩子就不会这样。你只需要记得一件事:大多数持这种态度的父母,小时候也经历过类似的亲子模式。
身为成年子女,你父母是否承认这些想法给你造成伤害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重点,你必须接受这一点,不要抱怨。
这样你就准备好了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放弃从父母身上找答案。
新周刊曾经有一期《亲情杀》,里面写到相爱相杀的中国式亲子关系。其中提到
父辈遭遇过战争和困苦,最重要的事情是生存,于是过度功利化。
我们的观念断代太厉害了。…… 我没有经历过漫长的挨饿,没有长达几年挣扎在最基本的生存线上。我无法体会他们内心的恐惧。理解他们的过程,也像用打火机去融化一座冰山。
成年后我们要不要跟父母谈真实的想法?告诉他们,他们爱你的方式其实曾经伤害过你。
简单的回答是:先不要。
原生家庭经历不是唯一决定你性格的因素,你对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难以释怀,希望从父母身上获得力量,燃起改善自我的决心,但你的父母未必高兴,他们可能认为你对他们不满,对他们的养育之恩不领情。
如果你是破坏性自恋型父母的孩子,你很容易受到外界情绪的感染,你还没有发展出坚固的心理边界来抵御父母的负面情绪,所以这时候你最好不要跟父母共情,这一点很重要。
你认为,共情可以唤起父母真诚的爱,但当你与他们共情时,你要敞开心扉,接收来自父母的负面情绪并内化这种情绪,结果这让你更加难过,不如不说。
如果你想要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你可以试着同情他们。
同情与共情有什么区别?
同情父母,意味着你可以说些安慰的话,耐心的聆听,不打断他们讲话,但你不需要体验他们的情绪(共情)。
1. 自我厌恶和各种伪装,都让你远离真正的自己
成年后,我们的父母可能依然会用各种话语、行为让我们不喜欢自己,这种负面情绪可能让你觉得耻辱,也可能令你生气或冷漠。 无论哪种,这些表达都是在用虚伪的情绪代替真实的自己。
- 易怒
易怒之人非常难以相处,对亲密关系的破坏力极大。爱生气的人生起气来就像火药桶,谁离他近,伤得也最深,不分场合随意大发脾气会牵连到不相干的人。在办公室里发飙更是职场大忌,所以这样的人很难在事业上获得持续的发展,很难维持深刻稳固的友情。
性格乖张暴戾的根源来自幼年时期缺乏安全感,或长期浸染在父母相互攻击的家庭环境中。除此之外,个人体质也有一定作用。小时候爱生病的人脾气可能不大好,这是因为他们只有生气才能换得父母的关注与同情。
- 耻辱
耻辱是种非常强烈的自我厌弃感。想摆脱这种感觉非常困难,它会无意识地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
耻辱的根源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经历和家人对你的期望。可能也会有一些文化的因素,但是主要来自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经历。
- 自我贬低、自我伤害、自我厌恶
很多人习惯于过分关注自己的缺点,较少关注自己的优点。贬低自己是破坏性非常大的自我攻击行为,会让体内的毒素持续积累,一些长期表现优异的人突然间身体垮掉,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就是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崩塌的结果。
如果你有这种心理倾向,日常的一些小事都会让你感到自己不合格、没有用,给自己贴上能力不足的消极评价。这让你难以面对艰难的挑战,因为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力量、有耐心实现它,最终只能加剧针对自己的攻击行为。
贬低自己的根源是早期的家庭经历。自我感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中的反馈——家人的反馈。
如果你父母习惯恶语伤人,久而久之,你可能内化了家人早期对你的印象,觉得自己不够好。
顺便说一句,有些人整容成瘾,把美貌当做获得自信的唯一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幼年身体发育的某个阶段对自己的身体容貌不满,内心产生的自我厌恶感在作祟。
- 虚伪面具
虚假的外壳可以保护真实的自我不受伤害。毕竟,如果真实的自我不被接受、认可,它就得不到足够多的保护。
当孩子的真实感受不被母亲或监护人接受和肯定,一个虚假的自我就会出现。
我们身边有些乖乖女,在面对冲突时采取特别极端的手段,比如因为男友的某个小行为就提出分手,或因为跟同事闹别扭而辞职。
这种缺乏回旋余地的性格,可能是因为她从小没有学会怎样面对人际关系的小冲突,父母希望女孩子表现得温柔听话,所以女孩在长大过程中面对不公平,除了迁就和回避,不知道还有其他方式,也不知道该怎样合理的向他人提出请求。
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那么虚假的自我就会占据主体地位。它会被强化成为你现在应对世界的方法。
这样的人很难认可真实的自己,不能分离真实自我和虚假的自我。他们有意识地认为虚假的自己才是真实的,于是真实的自己被淹没得非常深。
2. 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
确实有些人在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方面有障碍,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经验中,公开表达感受是不被鼓励甚至是明令禁止的。还有些人坦诚表达情绪会被忽视、被伤害。
另外还有人意识不到自己轻微的感受,比如小孩子吵闹让他感到的厌烦,只会表达强烈的感受,比如对着小孩子大吼,这种交往方式显然属于方式不当,当事人还不太能熟练的掌握各种尺度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假虚的自我掩盖下行事,不代表有一个外壳是错的,而是因为隐藏真实想法比较安全。
相信你已经发现你对自己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天生的性格、父母的养育方式和你过去的经历,这是个综合产物,不全是父母造成的,尽管他们在你小时候对你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
他人评价会影响你的自我认知,你会无意识的同化、内化这些评价,把它们变成你的部分信仰系统。
心理学研究证明,你被养育、照顾、回应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对自己的评估。从出生到现在,你在各种人际关系交往中,渐渐形成一个平衡的、符合现实的认知系统。
当你遇到与自我感知不符的评论时,你就会受伤。
其他人对你说一些不中听的话,否定你的努力、你的成就,的确很伤人。但外界评价对另一些人的伤害却小很多,这是因为他们认同自己的优点,也承认自身有局限。他们有坚固强韧的心理边界,可以暂时跳出自己,与别人感同身受,对当下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有合理的估计。
这种人懂得不必把别人做的事、说的话都装到心里去,即使有人是要伤害他们。
比如你的上司对你说了一句:你怎么还没完成我给你的任务?
你这时候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对于心理边界感强的人来说,他通常更关注任务本身,会找出对方的期待与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差。
而自我认知偏消极的人,可能就非常情绪化,尽管这种情绪不一定表达出来,但他会把这种情绪的矛头转向自己,觉得自己整个人、所有的努力都被对方否定了。
这可能曲解了对方的本意,但回到自己座位以后感觉糟透了,根本提不起神来尽快解决需要应对的工作。
如果你也希望减小外界力量对你的制衡,那么你的任务和挑战是更现实地评估自我的价值。
你既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高估自己),也不会因为某件事做的不好就认为自己一文不值(低估自己)。
成年后的我们要明白两件事:
1. 你做某件事的成功与失败,并不能代表你是谁。珠峰差一点登顶的专业人士,比普通登山爱好者,素质强得不是一丁点。
2. 你心里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你追求什么、做什么,并不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认可。
除了我们的生活经历和亲情模式,你内心如何与自己对话是激起你负面情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假设你对自己说的话是不准确、不合逻辑或者负面的,那么这样的自我陈述就有副作用。为了消除这个副作用,你需要发展出一套自我肯定的说法。
当你有了某种念头,比如“我父母对我的批评是正确的”,记住,这可能是你一贯内心的自我陈述,这时候只要你改换成自我肯定的说法“我有许多强项和才能”,并且关注后者给你的信念感和确定感,就可以帮助你更加专心在真正改善自我的事情上。
以下粗体字都是自我肯定的内心独白。
“我父母对我的批评是正确的”,改换成自我肯定是:“我有许多强项和才能。 ”
“我应该照顾他人的要求并满足别人的期望,即使我认为这不现实。” 换成自我肯定是:我可以替自己决定做什么事,不用屈服于别人的要求和期待。
“我必须时刻满足他人的期待,即使这个期待太高、不现实或者很过分。 ” 换成自我肯定是:我确实能够满足别人的很多期待,但不用满足所有。
“我必须依靠外界来肯定我的价值。 ” 换成自我肯定是:我可以看重、珍惜自己,不需要他人的肯定。
“我能够控制所有事。 ”换成:我可以应对和解决大多数事情。
"我有责任不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 " 换成: 我可以在关心别人的同时,不被他的情绪感染,这样反而更有效,对别人更有帮助。
“我应该是完美的。 ”换成:我有很多强项,我正在努力改善我的缺点。
“我永远不应该犯错。” 换成:我可以从错误中学习。
“如果我是一个更好的人,我的人际关系就会比现在好。”换成自我肯定是:我已经足够好,可以建立和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我理应体察周围人的情绪,关心他们的情绪。”换成自我肯定就是:我的心理边界可以更坚固,我可以关心他人,并且不会被他们的情绪淹没。我可以认清自己和别人的边界。
3. 自我疗愈、自我成长的实用技巧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追求积极的事物上,发展自己未发育完全的独立人格,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我从心理自助书籍中获得了八个策略,有效的让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设积极有益的精神重建上,它们是:
放弃幻想;
使用自我谈话和自我肯定;
表现出利他的行为;
主动帮助别人;
找到美丽和惊奇;
改变节奏;
在生活中使用正念;
去掉自己身上自恋的行为态度。
前两项我们已经提过了。我简单解释一下剩下的6项策略遵循的一个共同原则,那就是“不要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
这其实不难理解,当你关注自身的体验时,很容易放大情绪里负面的东西,为自己的过去和未来自怜自艾。这是人性。
当你把关注的焦点从自己转移到别人身上时,会对别人的情绪更敏感,更能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所以为了你自己和你的人际关系,应该努力加深意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自恋型的父母很容易养育出来自恋的孩子。如何克服自己身上的自恋情结呢?答案是:
减少破坏性自恋,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反思。
发展坚固、强韧的心理边界 你的心理边界定义了你和别人的区隔,保护你不受外界的攻击,防止投射认同、对号入座。坚固、有韧性的心理边界对培养下面促进人际关系的想法、行为、态度至关重要。 这包括:
理解、尊重他人的权利; 减少操纵和利用别人的倾向,不要把对方能否为你服务当成交往条件; 不认为别人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与你一样,把对方视为与你不同、彼此分离的个体;
减少、去除你的情绪易感性,这样你就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淹没; 抵御外部的侵扰(比如投射),不要把外部的侵扰内化到自己心中,也不要在别人的干扰下行动; 保护自己、尊重别人。
这些都非常重要,它们能帮你建立坚固的心理边界,防止你不受自恋伤害。
4. 建设自己是最终极的解决办法
建设自己的意思是发展自己共情的能力、创造力、灵感和人际关系。
建设自己可以帮助你释放过去的愤怒和怨恨;有足够坚固的心理边界来减轻情绪易感性,更好地判断哪些情绪属于自己,不被别人的情绪感染;更好地应对父母带给你的负面情绪。
成年子女需要巩固和发展自我来抵御来自外界的攻击,朝着积极的方向进一步成长、取得成功,自我的价值需要得到内部和外部的肯定。这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在自我疗愈、发展、成长的过程中,你认识到治疗取得了进步。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些变化,包括:
反思自己的父母,接受他们不会变的现实,不那么渴望他会改变。尽管改变是可能的,你接受了你不能够强迫、要求、命令或者影响父母去改变的想法;
父母负面的、贬低的、侮辱人的评价没有原来那么伤人了,他们的负面影响没有那么深刻了。他们的评价还是很刺耳,但是伤害正在减弱;
你可能还是害怕和父母交流,但每次交流结束之后,你的内心不至于再翻江倒海,他们的话不会影响你太久。你能做到从外人的眼光看待你们的关系,更从容地包容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你可以更好地与别人共情,这种能力提升了你人际关系的质量;
你更专注也更踏实了,无论面对夸奖还是批评,你的反应不那么剧烈。你有意识地不被别人的情绪带入,不像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
在某种程度上,你意识到自己有力量防止父母伤害你,选择一个经过考虑的,不那么伤人的反应,对你们二人都尊重的应对方法,尊重你们都是有价值的、独一无二的个体;
你从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得到满足感,在这些关系中投入你的时间、经历和努力,你会得到很多回报;
你在亲密关系中能主动关心另一半,体会对方的情绪,而不被自己的情绪淹没。你能够与别人维持一个深刻的、有意义的关系。
你变成一个勇敢、坚强、坚韧的人,有能力开始和维持一段有意义、有满足感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自我不会再受自恋型父母的负面影响。
总结
要减轻、消除自恋型父母对你带来的负面影响,最有建设性、效果最持久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更强壮、更有韧性的自我。这不仅会使你和父母交流起来更顺畅,同时也会使你其他方面的人际关系变得更有意义、更令人满意、更经得住考验。
当你自己变得强大,你就会发现别人很难再伤到你,你可以专注的生活和工作,与他人的关系更和谐,你真诚的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幸福。
参考文献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KnowYourself
《自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