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问题,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总和。人性,实则就是人心。人心有善恶之分,有没有好坏之分呢?!窃以为,人心好坏之分,是概括于善恶之中的,衡量人心好坏的标准,就是善恶之分的标准。人心有善恶之分,善恶之分的标准又是什么,就是起心动念。
起心动念,则是衡量人心善恶之分的标准。有想法,有念头的时候,则代表其人心的走向。有一个普遍的常识,先有想法有念头时,然后才有行动。无源之水是不存在的。人是有意识,有思维的。起心动念的瞬间,则决定了善恶。而善恶是由什么支配的,则涉及到“利他”和“自私”。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完全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利他行为就是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自私,只顾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就叫自私。其实,自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其他。起心动念,则是衡量善恶的标准。依此标准,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一言以蔽之,利他则是善;自私则是恶。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人心的变化则是无规律可循的。用“瞬间”形容人心变化不为过,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情绪、兴趣、好恶、认识等因素,都是变化的源泉。除这些因素外,关键还要看所处的环境。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人心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离不开外因和内因。但我们要承认,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此两说,我则主张性善论。其理由极为简单,没有天生的恶人。
既然没有天生的恶人,那么又有恶人的客观存在,是不是矛盾的。其实,看待这个问题,应该用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有两面性,人也亦然。人心的善恶,只有一步之遥。处于利他之境地,则是善;处于自私之境地,则是恶。世间有一句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多数人源于本位的角度,从自身利益出发,其目的就是保护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把他理解成“人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倘若不这样的话,天地都会来诛灭。”而这句话的正解,应该是:人,首先要做好自己,努力完善自己,成为做好的自己;否则,对不起天和地,甚至,天地都不会容忍他的存在,都要来诛灭他。同样让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孔子讲君子和小人时,大多数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阶级性,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尊重人权。其实,孔子讲的君子和小人,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不具有阶级性。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善良的代表,小人则是丑恶的代表。有了君子和小人的划分,就有了善恶的划分。天生没有恶人,同样天生没有君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达到至善。善,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与人为善,则是人一切行为的指南。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德性和品格上。禽兽没有良心和良知,不懂敬畏和感恩,而人是有良心良知的,有敬畏和感恩之心。如果人没有了良心和良知,这与禽兽还有什么区别,其人心就变成了兽心。良心良知、敬畏和感恩的自觉,源于善念。万事皆有源头,人的德性和品格的培养,应该止于至善。所以说,人时刻与善相伴,风雨同舟不可偏废。
社会浮躁,没有信仰,甘于物质奴役,只能说明一点,人生没有方向。人不是物质的奴隶,人除了物质之外,还有精神世界。精气神,是人生命的三个宝。老子主张: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被称之为“三宝”。精气神、老子的“三宝”,都是至善的表现,只是承载的剖面不同罢了。人的身体讲究阴阳平衡,但人生方向也要讲究平衡,不能只浅于物质生活,还应该承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学过哲学的人都知道,西方哲学讲感性,中国哲学讲理性,一切都源于文化的传承。盲目崇拜物质的力量,而不顾自身实际,都是脱离实际的做法。人,行走于大地,而不知大地为何物,这种形而上学的做法,目前较为普遍。正如有些人,一面接受他人的恩惠,一面又在背后骂人家的娘。这种现象的形成,正如柏扬先生《丑陋的中国人》所描述的那样,酱缸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而民国奇人李宗吾的《厚黑学》更是将人性的丑陋推向了极致。善良和丑恶就是一对孪生姐妹,搞不好就会殃及池渔。
凡此种种,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始终清楚人性的丑陋。与人为善,是做人的根本。起心动念,应从善的层面去展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只有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想“善”离我们就不远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做什么,这既是人生方向,又是“善”的具体实践。人要想长久无碍,必须时刻彰显善的力量,否则,身败名裂只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