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女儿为作文要写采访录而犯愁,我不会,很尴尬,女儿将语文书中那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让我看,文中是小记者采访季羡林的一段文字,对季羡林我不太陌生,因在几年前那时还没有阅读习惯的时候买过他的一本书,书名《读书与做人》当时可能是特别想改善自己的为人处事,也因那时自己不谙世事,读了后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觉得自己买了一本好书,感悟并不深刻。
有幸在女儿的语文书上读到这篇课文真是喜悦,百度中了解到季羡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课文中季老谈到他的观点: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21世纪的青年;文中季老还谈到《古文观止》,这本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可见中华之精髓多不胜数,我们后人真是要好好学习。
季老的观点一直在我心中萌动,想当时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点,说起古诗记得完整的可能就是李白的那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些可能就是知一两句,现在女儿她们背的《唐诗三百首》我是孤陋寡闻,每当女儿问及古诗的意思,我都会让她去查作业或是百度,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也是一样的,女儿现在所学的数学教科书上有些内容我也是一知半解,有次还教女儿做错了一道题,因此现在女儿不懂的我会让她先去作业帮,自己先搞懂再做。季羡林在10岁的时候学校还没有英语课的情况下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英语,他说早学比晚学好,学习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看再读季羡林《读书与做人》,有大彻大悟之感,还好任何时候认识都不晚。序言是“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盘古开天地,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人成为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积智慧越滚越大,越积越多。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很庆幸自己能够读到这篇课文,深深明白季老对学习的观点,对玺的文化基础的培养以及自己对后续的学习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计划,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公司有位同事已经退休几年,但她身上的精神很是让我敬佩,她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在技术力量上有目共睹,特别是她的CAD图,让人觉得特别专业的,不仅是技术上还是其它方面,她都很知晓,她在我们心中是知识渊博的“郭老”。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人。——季林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