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庭坚曾评说这首词道:“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是。”
确实。一首词写到如此清冷孤高,非得天大的才情和天大的不俗并存才行。
整个画面清冷沉寂,甚至荒凉。“缺月”,“疏桐”,不圆的月,稀疏的梧桐树,全然一幅萧落景致。夜深,整个世界很安静。在一片静谧中,一个人独自来去,就像缥缈的孤鸿的影子。
“幽人”应是指代苏轼他自己吧。此时正是刚被贬去黄州不久,朋友和同僚皆避之不及,而自己在这满是陌生面孔的地方,需独力生活下去。心仍有戚戚焉,担心再次祸从口出,不敢多讲话多作诗,姑且先埋头活下去吧。用他自己的话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所以那个喜欢高朋满座、饮酒作诗的苏轼,变成了一个“幽人”。
心里定是有恨的。好端端地过着日子,“吃着火锅唱着歌”,却突然被惊扰了。一群莫名其妙的人拿了自己写的东西,拼凑出种种罪状把自己弄进了大狱。鬼门关前走一趟,大难不死,却被放逐到这个遥远之处。心有怨恨,却无人能说,无人能懂。
“拣尽寒枝不肯栖”,不知在写这句的时候,苏轼在想些什么?他并不像大多数人,在政治上属于某个阵营。他只是坚持自己认为对的观点,不依附任何一党,结果把各方都得罪了。出了狱之后他犹自惊恐不安,所以才甘愿“深自闭塞”。
但他应该不后悔吧?不然不会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他依然倔强,依然清高有傲气,在小人庸辈面前依然不屑。
在我眼里,这是一份莫大的天真不俗。
做一个天真的人,不识时务,坚持自己的坚持,也没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