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我和张老师以为的“六尺巷”,入口处有典故详情,巷子里满壁的名人典故,我们十分确定这就是六尺巷。
两人特别认真的阅读了典故,然后拍照,探讨着中间这排树的意义:一定是后人专门为张吴种的,各让三尺嘛!
边走边细细地观览着两边墙壁上的典故,一位背着包的年迈旅者迎面走来,问:你们知道六尺巷在哪吗?
张老师:这不就六尺巷!
旅者:这就是吗?
我(信誓旦旦):对啊,这就是啊,你看后人还给种了排树呢,各退三尺嘛。
旅者(疑惑):六尺有这么宽?这不止六尺啊……
我和张老师继续慢慢观览着“六尺巷”,刚走出巷子,一个女生举着手机拍照,另一个女生在旁边一条更窄的小巷子口摆POSE。
嗯?向前走了几步,龙门赫然写着“六尺巷”几个大字,两脸疑惑。我们走进那条巷子,这才是吗?
反复相互确认,这是吗?这才是吗?那刚刚……只能跟那我旅者说声抱歉了……
整个大无语事件!张老师翻找着她之前课件用的背景图,就是六尺巷。但是怎么长得不一样,图上很好辨认,毕竟“六尺巷”三个字就刻在那儿。然而,然而,我们眼前的六尺巷光秃秃的,丝毫不起眼的窄窄的巷子,后人是恢复了它的原貌吗?不是多给种了一排树吗?
虽然整个乌龙事件,但看得出后人对典故精神的传承,不管是“多给种了排树”还是保持原貌的方式都是后人对张英宰相的致敬。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