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我家孩子没有朗读的天赋,天生的……
亲爱的,没有人天生就会朗读,但每个人天生就会学习。朗读既然可以作为大学的一个专业和学科,那就一定是后天能够习得的。孩子缺少的不是朗读的天赋,而是父母的信任和支持~
误区二:孩子性格内向,不敢张口……
请问,是因为性格内向才不敢张口呢?还是因为不敢张口,而不得不内向了呢?
性格内向不敢开口,越不敢开口性格越内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些机会,鼓励孩子多张口,克服内心的恐惧。
误区三:孩子朗读总是没有感情……
其实不是孩子们朗读没有感情,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朗读才是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本身也是一个“熟练工种”,需要让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多听多读多感受,先模仿后超越,慢慢就会培养起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误区四:孩子会读书,能读出来就行,好不好没关系……
只是读出来不行,要通过朗读不断的培养语感,让孩子喜欢上自己的声音,喜欢上朗读,变得更加自信!这对今后孩子在人前发言或是与他人交往都有益处。
误区五:小时候不会没关系,长大慢慢就会了……
朗读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尤其是5-12岁这个关键的时期!
5岁之前,孩子识字量有限,会影响孩子学习朗读;
12岁之后孩子的声音基本成型,到时候再去培养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了。
既然我们都知道了朗读是一个技能,为什么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
误区六:我又不打算让孩子做主持人,需要学朗读吗……
即使不做主持人也避免不了说话,在竞争中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都有很多场合需要公众场合发言,如果表达能力强会有很大的优势。
朗读:这才是我的真面目~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非常主张朗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我们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
如果说阅读提高的是文字理解能力,那朗读则对应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果想要正确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朗读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让很多妈妈闹心的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指导孩子朗读,有的是不敢读出声、有的是声音没有感情,有的是重音总是放错位置,还有……各种问题,其实最主要的是咱们自己就不太会朗读,更不用说去指导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