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叶嘉莹先生关于清词的书。叶先生在本书开篇介绍了,诗、词、曲之间的不同,词的美在于其言外之意,曲折深隐。曲之美在于其痛快淋漓,气势感人。而诗则是以感发为主,更注重抒发感情和志意。
由于我本人十分偏爱唐诗的体式,所以就想到一个新的笔记方法,即将书中提到的比较喜欢的词改成诗的格式,纯粹属于自娱自乐的想法,所以在格律上就暂未过多关注。今天改的是清代李雯的一首词。原词如下:
风流子•送春
“谁教春去也?人间恨、何处问斜阳?见花褪残红,莺捎浓绿,思量往事,尘海茫茫。芳心谢,锦梭停旧织,麝月懒新妆。杜宇数声,觉余惊梦,碧栏三尺,空倚愁肠。 东君抛人易,回头处、犹是昔日池塘。留下长杨紫陌,付与谁行?想折柳声中,吹来不尽,落花影里,舞去还香。难把一樽轻送,多少暄凉。”
改为诗后如下:
无奈人间春且逝,幽恨何处话斜阳?
花褪残红莺捎绿,尘海往事两茫茫。
心谢锦梭停旧织,意懒麝月却新妆。
子规夜啼惊余梦,碧栏三尺倚愁肠。
东君易去丝犹在,长杨紫陌付谁行(hang)。
折柳声声吹不尽,花影萧萧去还香。
难把一樽送春去,醒时几许愁暄凉。
最后想到一个最近比较喜欢的观点。是在圆桌派上学习到的。有规则有约束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无边界的随意发挥往往让人不知所措。
今天摘抄到这,晚安!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