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甲殇魂:1940年5月中旬法军第1装甲师的厄运

好文看完别忘了点击关注和喜欢哦!!!

1940年5月10日清晨,西欧战役正式打响,德军地面部队越过边境线,进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空军则开始空袭上述国家的机场、火车站和其它交通枢纽。根据在1939年11月17日在伦敦达成的协议,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在上述三个中立国遭到德国入侵后将立即进入比利时,沿安特卫普、鲁汶(Louvain)、瓦夫尔(Wavre)、纳穆尔(Namur)、色当(Sedan)和隆吉翁(Longuyon),建立一条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相连的防线,计划由法国第1集团军群总司令加斯顿•比约特(Gaston Billotte)指挥这条从北海岸边至隆吉翁的防线,其中法国第7集团军负责防守至安特卫普的北部防线,比利时军队被部署在至隆吉翁的南部防线,英国远征军的防守区域为安特卫普至鲁汶,法国第1集团军的防区为从安特卫普至纳穆尔,法国第9集团军防区至色当以西9公里处的彭特巴(Pont-à-Bar),法国第2集团军的防区至隆吉翁。

为了在纳穆尔至彭特巴的这段防线前沿实施阻滞战术,法国第9集团军沿着马斯河东岸部署了3支骑兵部队——第3轻骑兵旅、第1骑兵师和第4骑兵师。但是,由于德军第15军的麾下装甲师推进速度太快,最终迫使法国第9集团军司令安德烈• 科拉普(Andre Corap)提早撤下了自己的前锋部队。

5月12日,法军骑兵部队撤过了马斯河,并摧毁了一些大桥。下午4时30分,法军炸掉了位于昂斯雷姆(Anseremme)的马斯河铁路大桥。75分钟后,德军第7装甲师的前锋部队来到了比利时迪南(Dinant),但这里的马斯河大桥也被炸毁了。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伊瓦尔镇(Yvoir),德军第5装甲师的先遣队在下午5时45分来到这里的一座马斯河公路桥时,也只看到被炸塌在马斯河河面上的大桥废墟。这支先遣队隶属于作为第5装甲师前锋部队的维尔纳战斗群(Kampfgruppe Werner),而该战斗群暂时归第7装甲师指挥。傍晚7时,法军又炸毁了位于普罗丰德维耶(Profondeville)的马斯河大桥,接着在晚上9时炸掉了位于哈斯蒂埃(Hastiere)的马斯河大桥。

5月12日至13日夜间,维尔纳战斗群的第一支部队设法在迪南以北4公里处的乌镇(Houx)附近渡过了马斯河,随后在西岸建立起一个薄弱的桥头堡。但是,法军随后对这个桥头堡发起的反击却失败了。5月13日,德军第15军已经在马斯河西岸站稳了脚跟。

■1940年5月10日,德军第7装甲师的车队穿过比利时边境,作为第15军的左翼部队向马斯河方向进军。此时,第7装甲师装备了34辆一号坦克和91辆38(t)坦克。
■被法军炸断的位于迪南的马斯河大桥。
■1940年5月13日,德军第5装甲师在乌镇最初使用驳船将先头单位的坦克摆渡过马斯河,直到工兵修建了一座浮桥。图为该师正使用驳船将一辆三号坦克和几辆摩托车摆渡至马斯河西岸,远处岸边依稀可以看到许多等候过河的车辆。

匆忙出击

5月14日早上,德军第7装甲师师长埃尔温•隆美尔少将,向西发动了一次勇猛的进攻,试图夺取马斯河以西5公里处的翁艾(Onhaye),但在这个村子西面遭到了法军的阻击。法军此时已经意识到德军在马斯河西岸的突破行动所带来的危险,于是从第1集团军抽调出第1装甲师,支援受到威胁的第9集团军。当天早上,法军第1装甲师接到了警报,然后在正午过后不久动身,奔赴第9集团军,准备与第4北非步兵师一起向迪南方向发动一次反击。下午5时,第1装甲师师长马里-杰尔马•布鲁诺准将(Marie-Germain Bruneau)下令对部队进行重组,此时他的部队已经到达迪南以西15公里处的弗拉维永(Flavion)-科雷恩(Corenne)-斯塔沃(Stave)一线地区的沙勒罗瓦(Charleroi)。

法军第1装甲师由2个各下辖2个装甲营的半旅(Demi-Brigade,法军的一种传统编制)和1个摩托化营组成:

第1半旅——装备雷诺B1 bis中型坦克,旅长为让-马里•拉巴尼上校(Jean-Marie Rabanit),下辖:第28装甲营、第37装甲营。

第3半旅——装备霍奇基斯H 39轻型坦克,旅长为夏尔•马克上校(Charles Marc),下辖:第25装甲营、第26装甲营。

第5猎兵营(5e bataillon de chasseurs à pied),营长为路易•佩罗多少校(Louis Perrodo),装备了9门25毫米SA 34/37型反坦克炮。

第305机械化炮兵团,团长为卡斯泰涅上校(Castaignet),装备了24门105毫米榴弹炮、8门47毫米SA 37型反坦克炮和25门高炮。

第131/1工兵连。

第131/84通讯连。

■法军第1装甲师第26装甲营、第28装甲营和第37装甲营徽标。

法军第1装甲师装备了大约160辆坦克:第1半旅装备68辆雷诺B1 bis重型坦克,第3半旅装备了大约90辆霍奇基斯 H 39轻型坦克。此时,德国装甲师面对法军装甲师时占据着坦克数量优势,例如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拥有大约200辆坦克,而第5装甲师的坦克甚至超过了300辆。但是,法军第1装甲师第1半旅装备的B1 bis重型坦克与德军坦克相比,在火力和防护方面更为强大。其车体正面和侧面装甲均为60毫米,APX 4型炮塔的侧面装甲也厚达56毫米,车体上装备了1门75毫米ABS 29型榴弹炮,炮塔上则安装了1门47毫米SA 35加农炮,并安装了2挺7.5毫米机枪。但是,这种坦克重达32吨,尽管安装了1台300马力的发动机,但其公路行军速度只有28公里每小时,越野速度则只有21公里每小时,400升的油箱加满只能行驶200公里。在法国于1940年6月投降前,雷诺B1 bis坦克为法军的主力重型坦克,各型相加总共生产了405辆(34辆B1,369辆B1 bis,2辆B1 ter),在1940年5月共装备给了8个装甲营。此时,法军的装甲营下辖3个连,每个营在理论上装备34辆(含3辆备用)这种坦克。

■雷诺B1 bis重型坦克

与法军当时的其他坦克装甲车辆一样,第1装甲师的雷诺B 1 bis坦克也都采用了非常复杂的识别标志:坦克的编号要么被涂装在75毫米炮的下方,要么在车体右侧的舱口,一些坦克甚至将编号涂在车尾左上部。每辆坦克还有各自的名字,大多以地名取名,涂装在车体正面和炮塔的两侧。另外,红白蓝三色国籍识别标志被涂装在车体正面的车名下方和炮塔右侧车名的下方。以第37装甲营举例,营长让-马里•库尔托•德•西塞少校(Jean-Marie Courtot de Cissey)的座车名字为“贝阿恩二号”(Bearn II),第1连连长昂利•拉贝林上尉(Henri Raberin)的座车名字为“加龙河”(Garnonne),第2连连长皮雷•吉尔伯特上尉(Pierre Gilbert)的座车为“阿杜尔河”(Adour),第3连连长雅克•勒乌上尉(Jacques Lehoux)的座车为“普瓦图二号”(Poitou II)。该营的每个连装备10辆B1 bis坦克,各连车辆还用了不同的几何图形来进行区分,如第1连为方形,第2连为倒三角形,第3连为圆形。每个连各辖3个排,每个排各装备3辆坦克。各排以置于连几何识别图形内的扑克牌花色进行区分(第1排为梅花、第2排为红桃,第3排为方块)。连/排的战术识别标志被涂装在炮塔尾部的两侧,排的字母识别标志位于炮塔两侧、车体侧面尾部和后板的两边。在第3连,第1排的3辆坦克的字母T和梅花识别标志在圆形的连识别标志内,第2排识别标志为字母U和红心,第3排为字母X和方块,连长勒乌上尉的“普瓦图二号”坦克的字母识别标志为3C。

■坐在其“贝阿恩二号”座车炮塔上的第37装甲营营长西塞少校。
■1940年5月,法军第1装甲师第37装甲营的第3连第2排的“讷韦尔二号”(Nivernais II)B1 bis坦克涂装彩绘。
■第37装甲营第2连的“瓦尔”号B1 bis重型坦克彩绘。
■1940年5月13日至15日,德军第5和第7装甲师进军路线和法军第1装甲师的阻截行军路线。

当头一棒

法军第1装甲师在5月15日凌晨开始行动,但只派出了装甲部队,希望阻止德军坦克从迪南-伊瓦尔桥头堡继续向外突击。第28装甲营当时的位置恰好在迪南至菲利普维尔(Philippeville)公路北面的弗拉维永。第25装甲营位于科雷恩附近,第26装甲营位于弗拉维永东北面,第37装甲营则在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干公路的南面的埃尔默通(Ermeton)附近。这4个装甲营处在了十分有利的战术位置上,但都面临着缺少油料的窘境,而第1半旅的每辆B1 bis坦克都是十足的“油老虎”。尽管第37装甲营在5月15日获得了一些汽油,但第26装甲营只能在没有携带任何燃油补给的情况下上路。

8时30分,法军坦克手们发现德军坦克正在弗拉维永附近向西运动。这些坦克正是德军第7装甲师第25装甲团的先头单位。发现这种情况后,法国人当即展开行动,阻止德军坦克继续前进。但是,德国人知道自己的坦克在正面交锋中无法获得胜利,于是立即调头向南穿过了一片树林,绕过了法军阵地。尽管第7装甲师的先头部队避开了一场战斗,但跟在他们身后的第7装甲师第37侦察营随后遭遇了法军第26和第28装甲营。法军坦克向该营猛烈开火,毁伤了德军数辆坦克和火炮,但随后,德军炮兵部队已经做好了部署。许多法军坦克由于缺少燃油,或者因为机动能力太弱,而被德军弹幕炮击一一击毁。

■一名德军士兵在埃尔默通检查法军第37装甲营第2连的“瓦尔”号B1 bis重型坦克,它是在5月14日因传动故障而被遗弃在此的。一名法国妇女双手叉腰站在被这辆坦克撞毁的门前,仿佛在问:“那么,我该找谁赔我的大门呢?”。
■“瓦尔”号残骸的正面近景,此时它的炮塔已经被转正。
■一名德军士兵在检查一辆法军第28装甲营第3连被击毁在弗拉维永附近的“布拉柴维尔”号(Brazzaville)B1 bis坦克。
■“布拉柴维尔”号残骸的右侧照片。
■1940年5月15日上午,被法军遗弃在弗拉维永附近的“昆西”号(Quincy)B1 bis坦克。

在北面,德军第5装甲师第31装甲团从乌镇桥头堡出发,沿着索米埃(Smmiere)至法拉恩(Falaen)的公路向西运动,威胁到了法军第28装甲营的侧翼。于是,法军第37装甲营奉命向德军第31装甲团发动一次反击。引领这次反击的第37装甲营第2连尽管猛烈攻击了德军的前卫部队,却也损失惨重。坐镇“吉勒梅尔”号(Guynemer)坦克的第3排排长路易•布奈中尉(Louis Bounaix)这样回忆当时的战斗:

“敌军炮弹噼里啪啦地打在我的坦克的侧面,但我最初无法判断敌人的位置,于是我转向东南方向搜索敌人。这时,我们的驾驶员大喊道:‘这片树林边缘有一辆坦克!’这是一辆德军的四号坦克,我立即让75毫米炮瞄准目标。‘高度450’——太近了,‘高度500’——还是太近了。‘高度550’——我们打中了!只见这辆敌军坦克正面装甲上蹿出了一道鲜艳的红色火苗,2、3名坦克手匆忙跳出坦克,趴在了附近的灌木丛下方。这时,我才发现我们的整个左翼到处都是德国坦克,但是它们都一动不动地隐蔽在树木的下方,因此我无法清楚地看到它们。突然,一道红色的闪光划过了旷野,一发炮弹击中我的座车,震开了坦克的侧面舱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米亚德(Millard)一直抓着这扇舱门,使其保持关闭状态。我的驾驶员雷弗贝利中士(Reverberi)突然喊道:‘勒加克(Legac)在这里!’我半打开炮塔门,看到坦克手勒加克竟然站在战场上!他是连长的‘阿杜尔河’号座车的一员。他告诉我说吉尔伯特上尉已经受伤,后者让他来通知我接替指挥战斗。

随后,我们打坏了另外一辆德军坦克,但接着我们便再次遇到了麻烦。‘散热器中弹!’我搞不清楚它是被子弹击中的,还是被崩裂的螺栓碎片击中的。这时,又一发炮弹击中了75毫米炮,让炮管卡在了满后坐位置,但我们继续使用47毫米炮向德军开火。我让坦克挪了一些位置,然后在一片树林的边缘看到了“加德”号(Gard)。它的炮塔舱盖开着,透过舱口,我甚至可以看到里面的电台和手中拿着转轮手枪的瓦斯莱中士(Waslet)。发生了什么情况?我只能在内心猜想……我的右侧履带发出了很不正常的噪音,47毫米炮则因为过度开火而导致后坐系统润滑油温度过高而无法关闭炮闩……我们只能缓慢撤退。”

截至下午2时,法军第37装甲营第2连几乎已被德军歼灭,其投入进攻的7辆坦克有4辆已经被击毁,剩下的3辆坦克——“吉勒梅尔”号、“乌尔克”号(Ourcq)和“以色列”号(Isère),要么发动机受损,要么履带受损,要么则耗尽了燃料和弹药,车组成员不得不在准备返回出发阵地时将它们炸毁。连长吉尔伯特上尉与其座车成员在弃车时被德军机枪打死,他们的“阿杜尔河”号坦克随后也被德军炮火直接命中后焚毁。该营的第1和第3连由于只遭到了侧翼进攻,因此伤亡要比第2连小很多,随后奉命在下午4点掉头向北前往梅泰(Mettet)地区,其中第3连前往梅泰以南1公里处的索梅村(Sometet)。

在南面,法军第28装甲营的情况也非常糟糕,其绝大部分B1 bis重型坦克已经耗尽了燃油,成了德军绝佳的靶子。下午5时30分,第28装甲营接到了命令,撤回到梅泰至弗洛雷讷(Florennes)一线,只带回了10辆坦克。同时,只剩下大约25辆霍奇基斯H 39坦克的第26装甲营也开始向梅泰撤退,损失较轻的第25装甲营跟在后面。

再遭重击

5月15日下午约4时30分,法军第37装甲营第3连来到了埃尔默通以南的N51公路,2辆领头的坦克——“普瓦图二号”和“讷韦尔二号”在此与德军发生了交火,摧毁了1门在公路以东200米处偷袭车队的德军反坦克炮。但是在埃尔默通,法国人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渡口,而无法根据计划向西前往索梅村,只能掉头向北前往德内(Denee)北面的N532公路。正当法国人即将抵达这个村子时,他们遇到了一群德国步兵,随即向后者发起了进攻。行驶在车队末尾的“盖普拉特”号(Admiral Guepratte)坦克,被德军击中后停在了村子西面。“贝尔福特二号”(Belfort II)坦克在更北面几百米处被击中,随后燃起了大火,但乘员们冒着德军猛烈的步兵火力,勇敢地用灭火器扑灭了大火。随后,勒乌上尉带着剩下的7辆坦克向西行驶了一段距离,对连队进行了重组,接着沿着N51公路向德内发起了进攻。此时面对他们的是德军第8步兵师第28步兵团第2营的先头单位。这支德军先遣队在伊瓦尔渡过马斯河后,向西离开了桥头堡,一名德军后来回忆起这场遭遇战:

“左边有坦克。友军还是敌军?他们正在向我们的营指挥所靠近。他们是法军的32吨重型坦克,其正面很唬人,侧面有一个很大的十字型标志——第3连的“旺代二号”(Vendee II)和“南锡二号”(Nancy II)坦克上恰好有所在排的字母X识别标志。他们与公路平行地从右向左运动。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我们的37毫米反坦克炮根本无法击穿它们的装甲。3辆坦克——“旺代二号”、“南锡二号”和“伊珀尔”号(Ypres)正在向我们靠近。它们先是停了一会儿,然后转向了左边。随后,情况更糟糕了,它们沿着公路一字展开,向我们冲了过来……”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德军第8步兵师师属炮兵开火了,拯救了第28步兵团第2营。收到法军逼近的消息后,第8炮兵团第3营营长弗里德里希•费尔辛格少校(Friedrich Filzinger)被紧急叫回指挥所,匆忙对麾下的几个连队进行了重新部署,以应对这次威胁。随后,第8炮兵团的105毫米轻型榴弹炮,加上第84步兵团第14(重武器)连和第8反坦克营的一些反坦克炮,再加上某高炮团的一个连的高炮,在非常近的距离上向法军坦克开火。如此凶猛的火力之下,法军第37装甲营第3连剩下的7辆B1 bis重型坦克在几分钟内就全部报销。在这次战斗中,法军除损失了9辆坦克外,其还有24名坦克兵阵亡,25人被俘,另有16人受伤,只有“贝尔福特二号”坦克的3名车组成员成功回到了法军战线。至下午6时,法军第1装甲师师长布鲁诺准将下令其麾下已经支离破碎的几个装甲营撤回博蒙(Beaumont)之后,第37和第28装甲营只剩下12辆坦克了。

对于法军第1装甲师来说,5月15日无疑是一个非常黑暗的日子,当天的战斗中该师损失了大约65辆坦克——40辆雷诺B1 bis和大约25辆霍奇基斯H 39。德军在当天也损失了大约30至40辆坦克,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第31装甲团。

■1940年5月15日,法军第37装甲营第3连的运动路线图。随后他们在德内以西地带遭到了德军炮兵的近距离猛烈打击。
■被德军击毁在N532公路附近的法军第37装甲营B1 bis坦克位置分布图。
■德军第28步兵团的一名成员在5月15日的战斗中拍摄的一张照片,捕捉到了被德军炮火击中后正在燃烧的第37装甲团第3连第1排的“伊珀尔”号B1 bis坦克。
■“伊珀尔”号B1 bis坦克停止燃烧后的凄惨场面。坦克前方躺着两具烧焦的车组成员尸体,另一名被烧死的坦克手尸体在坦克右后侧。
■“伊珀尔”号残骸正面照。
■2名德军士兵将“伊珀尔”号B1 bis坦克阵亡的坦克手就地埋葬在残骸旁。
■在这场战斗过后的某个日子,2名德军士兵正在检查“伊珀尔”号B1 bis坦克的残骸,此时一架德军Ju 52运输机正飞过头顶。
■这张照片反应的是“盖普拉特”号B1 bis坦克的一名坦克乘员举着双手向德军投降。但这张照片很可能是日后德军摆拍的,因为在实际战斗中,这辆坦克的驾驶员当场阵亡,其余3名车组成员也都受了伤,其中两人为重伤。
■“盖普拉特”号残骸正面照。照片左侧田野中的B1 bis坦克残骸为第3连连长勒乌上尉的座车“普瓦图二号”。
■“盖普拉特”号残骸尾部。
■第37装甲营第3连第1排的“伊瑟”号(Yser)B1 bis坦克。这辆坦克尽管看起来受损不严重,但其车组只有一人成功逃出,其他3人都阵亡在车内。这辆坦克身后为第2排的“苏安”号(Souain)B1 bis坦克残骸。
■一名德军军官正在查看“苏安”号B1 bis坦克的残骸。这辆坦克的右侧被德军炮火击中,导致车组1人阵亡,3人受伤。
■第37装甲营的第3连第2排的“讷韦尔二号”B1 bis坦克残骸。它同样也遭到来自右侧的德军炮火打击,一发德军穿甲弹甚至穿透了旁边的一棵树树干。
■法军第37装甲营第3连连长雅克•勒乌上尉的“普瓦图二号”B1 bis坦克残骸。“普瓦图二号”在向德军散兵坑阵地发起冲击时被一发炮弹击中,引起了剧烈爆炸,炮塔被炸飞,照片左侧为同样被炸飞的发动机舱盖板。
■“普瓦图二号”B1 bis坦克残骸近景。
■一名德军士兵在端详崩落的“普瓦图二号”的炮塔。
■几名法国平民正在安葬阵亡的法军士兵。照片中的两辆B1 bis坦克分别为“南锡二号”和“旺代二号”。

后 记

为了表彰第8炮兵团第3营拯救第28步兵团第2营的表现,弗里德里希•费尔辛格少校在1940年6月5日从希特勒手中接过了一枚骑士十字勋章。在德内村外的战斗中阵亡的法军第37装甲营第3连连长雅克•勒乌上尉于1943年10月12日被追授了一枚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1940年5月16日,法军第1装甲师全线撤退至博蒙,第37装甲营的剩余坦克因耗尽了燃料被困在了这里,法军装甲兵只能忍痛对这些B1 bis坦克实施了爆破,然后徒步继续撤退。

总结而言,法军第1装甲师在5月中旬的这一系列战斗是失败的,造成失败的原因则有很多,归结起来包括:

一、法军高级指挥官的指挥能力低下,只让一个装甲师孤军切入德军两个装甲师的前进方向,与飞蛾扑火无甚区别。

二、法国重型坦克的速度太慢,难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实现有效机动。

三、法国装甲师的步兵力量薄弱,坦克发动进攻时没有得到步兵的有效保护,从而沦为德军火力的靶子。

四、德军的作战方式灵活而高效,在遭遇法军重型坦克突袭时没有慌乱,而是立即组织在场的所有炮兵力量进行还击,并一举获胜。

尽管如此,法军装甲兵在这一系列战斗中的勇敢还是值得称赞的,凭借着自身重型坦克的火炮和坚甲,他们也让对手付出了三四十辆坦克的代价,才艰难取胜。

■弗里德里希•费尔辛格(1891-1984)
■德军占领博蒙后,一些士兵正在察看被法军第37装甲营在5月16日自行炸毁的“罗纳河”号B1 bis坦克。
■“罗纳河”号坦克残骸左侧照片,可以看到不远处的街角还有一辆B1 bis坦克残骸,那是“慕斯河”号。
■“慕斯河”号坦克残骸近景。
■上三图是德军在博蒙街头拍摄的第37装甲营西塞营长少校的“贝阿恩二号”座车残骸。
■战后树立在德内村外的法军纪念碑 ,纪念在1940年5月15日在此阵亡的24名法军第1装甲师的装甲兵。

更多世界军事历史精彩好文,请支持原创的发展,记得关注和喜欢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651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468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931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218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3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98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84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26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41评论 1 31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63评论 2 3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31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30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36评论 3 32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7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29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4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29评论 2 35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