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五星级酒店听前洛杉矶美籍华裔女副市长——陈愉的演讲,会场隔壁正在举办一场高端酒会。华服美酒、婀娜身段、金发碧眼、美式英腔,007大片既视感扑面而来。
而就在30米下的负一层2号线地铁入口处,一位三十出头的少妇穿着略显紧绷、不合时宜的镂空透视装,倚在巴掌大的店铺门口低头刷着自己的指甲。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群从她面前川流而过。
短短两小时之内,看到如此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我脆弱的脑神经有点承受不住。是什么让空间上仅仅30米的距离,却在命运里产生了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听完演讲后,我的思绪陷入了沉思。
陈愉提到,她的父母虽然都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美国,这并没有让她的童年更好过。她经常幻想第二天醒来,自己的黄皮肤能变成白皮肤、黑头发能变成金头发。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认同让她的童年非常自卑,为了融入美国社会,她开始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和义工。
杜克大学毕业后,21岁的她去了洛杉矶,成为一名房地产开发商。十年的时间里,她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做义工。陈愉说:能让你免费去做的事情,才是你热情之所在。陈愉在市政义工事务中的表现,为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转折。31岁的她,被任命为洛杉矶副市长。
四年任职期满后,陈愉再一次陷入了身份迷茫中。镁光灯的消失让她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如果我不是副市长,那我是谁?
她考虑重返房地产业,然而她的朋友,房地产猎头告诉她:“Joy,在我认识的优秀房地产开发商里,你并不在其中。” 朋友的话让陈愉备受打击,她继续问道:“那你觉得我适合什么呢?我最熟悉的就是房地产,我的两个硕士学位也是跟房地产相关的,除了房地产我还能做什么呢?”
“你必须去做你最擅长的事——联接。你上能够政要商擘把酒言欢,下能跟福利院的老人笑谈人生,这就是你的优势。我想邀请你到我们公司做CEO猎头。”
朋友的话,让陈愉如梦方醒。在忙碌的猎头生涯里,陈愉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义工热情和身份。40岁的她开了一个博客,讲述她作为美籍华人是如何融入美国社会的。她的博客被留学生誉为:我们(中国在美留学生)最喜欢看的博客。
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免费提供给大家?这看似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但是却为陈愉带来了新的机会。中信出版社找到她,邀请她为中国女性写一部书,这就是后来的《30岁前别结婚》。
从房地产开发商,到副市长,再到CEO猎头、畅销书作者,陈愉看似跨界的人生,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传播与联接。
前一阵在简书上发布过一篇文章叫《你离多重职业人,还差这三种能力》,里面提到多重职业人(斜杠青年)的共同特质有:强烈好奇心、超强学习力、乐于共享的精神。
此文一出,引来很多争议。不少人说我“极力鼓吹尝试和跨界,是对年轻人的不负责任。比起遍地开花,年轻人更需要专注。”
非常感谢读者的这些质疑,因为这启发我将这个命题继续深入下去:跨界与专注,哪个更重要?多重职业与10000小时定律,哪个更科学?
陈愉的故事让我发现:也许这两者并不矛盾。角色变换的背后,不变的是个人绝对优势能力。不管是房地产开发商、洛杉矶副市长还是CEO猎头、畅销书作者,陈愉运用的其实都她高超的人际联结能力和信息传播触觉。她天然地知道如何与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她天然地知道大众需要什么信息。当然了,她还很聪明,而且很勤奋。
陈愉的故事并不是特例,在很多意见领袖里都是这样的路径。
学新闻的罗振宇,从央视制片人到自媒体“第一人”,变换的是头衔名称,不变的是“信息整合传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他海量的读书积累,并且仍在海量积累。
学会计的李笑来,从新东方托福老师到畅销书作者,再到比特币首富,变换的是头衔名称,不变的是“逻辑思辨抽丝剥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他每天一篇高思辨质量的文章输出积累,并且仍在积累。
学导演的papi酱,从中戏学生到罗胖都眼红的网红,再到……(此处拥有无限可能),变换的是头衔名称,不变的是“创意幽默洞察”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自于她前期写段子、做gif搞笑图片的积累,并且仍在积累。
回到开篇那个问题:是什么让空间上仅仅30米的距离,却在命运里产生了十万八千里的差距?我想除了好奇心、学习力和共享意识外,那就是认知上的差别:
1)最熟悉与最擅长之间,选择最擅长
2)吃老本与勇创新之间,选择勇创新
3)玻璃心与找自虐之间,选择找自虐
借用我认识的最低调的富二代的一句话(其实我认识的富二代也不多):
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差距的不仅仅是发达程度、强弱程度,贫富程度,而是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的差距。贫富差距与金钱没有半毛钱关系,它只是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和努力程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一言以蔽之:有钱人,并不只是有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