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参加培训,暂别课堂整整五天。人在培训现场,心里担心着班里的小鬼们,担心他(她)们的安全、纪律和学习。这也许是所有外出学习的班主任们的心声吧。
天终于晴,空气中带着冷冷。深秋就这样不打招呼地来了。我也不打招呼地进入教室,给学生一个“惊喜”。学生一脸淡然,仿佛还在周末的放任中神游。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辣条的气味,桌子横七竖八。此情此景,内心的愤怒之火开始燃烧。这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啊?于是,抬高分贝给了学生当头棒喝。学生被我的吼声镇住了,眨巴眨巴着眼睛,不知所措。
“立刻整理自己的桌子,做到整齐干净!”命令发出,学生手忙脚乱地收拾起来。整理自己的书桌,这是我自开学以来就一直抓的习惯,然而现实给我泼了一盆冷水。两分钟后,教室里立马变了样子,氛围也变了。地面干净了,桌子整齐了,垃圾筐里的垃圾没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学生也体会到不同,大家开始对现有的状态满意。人都是美的欣赏者,关键是能不能做美的创造者?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上,我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学生在《“漫画”老师》这篇作文中不约而同地抓住我“爱生气”这个特点。孩子的观察是真实的,我喜欢他(她)写忠于内心的文章。很遗憾,短暂离别后的重逢带着一股火药味。第一颗“子弹”已经发出,学生正襟危坐,看似很老实。接着要开始发射“原子弹”了。外出学习前的那个周六已经让同学们把这篇作文起草了,也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为了周二作文课上的誊抄。距离上周二已经五天了,学生的誊抄应该可以完成了。临走时我安排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的书写状况,只要和前一篇作文相比有进步就可以过关。但是今天我询问时还是有不少同学没有完成。翻开已经上交的作文,那个书写状态不忍直视,就连组长都敷衍塞责。那一刻,我感觉自己非常失败。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然而我不在仅仅五天,这些学生潦草依旧。“难道是方法错了吗?或许是力度不够?”凌乱的现实激怒了我,不合格的学生打回去重新写。作业可以重写,人生可以重来吗?学生此时是无法理解的,可是一旦理解了就为时已晚啊!我又生气了,可是这怪我吗?
为了培养习惯,上课的节奏是缓慢的。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慢,可是此时开始焦躁起来。慢,并没有酝酿出快,反而生出拖沓。距离期中考试的时间已经近了,可是我第二单元还有《冀中的地道战》没有上。
这一课真是上得五味杂陈。反思这一课,感觉主要责任还是在自己身上。
首先是准备不充分。研读教材是老师的第一基本功。研读需要时间,先读厚,再读薄。老师只有在文本中反复琢磨,小到词语,大到段落篇章。而我,因为懒惰并没有深读,细读文本,只是浮光掠影走了几遍。没有在文本中深耕,自然种不出好的庄稼来。课堂上的不尽人意,我要负主要责任。
其次是对学生缺少耐心。为了赶课,上课的节奏突然加快,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面对中下等学生的掉队和掉线,一开始采用等待的方式,拉着他们前行。当简单的字词再次出现错误时,或者学生对基本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我的耐心立马降到零,开始了训斥和抱怨。其实,我也知道训斥和抱怨根本不会发生作用反而会带来阻力。没办法,我还是在课堂上生气了。这又成为学生“漫画”我的证据了。
第三教学脱离了“读”这个正道。反观这一课,我在指导学生快速读上用时过多,连续三次进行训练。事实上,班级里三分钟内读不完课文的同学不少,还有不少学生读过了,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味地训练快速读导致朗读的时间缩水了。没有充分地朗读,学生与文本之间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这样的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教学千法读为本。没有充分读的课堂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脱离正道,师生皆苦。
第四缺少教学活动的设计。整节课,我的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学生被动地按照我的指令去做事。一个个端坐着,或读或写,一个人奋战。累了就开个小差,做个小动作。平淡的流程耗尽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可以一瞬间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然而,我却没有去设计。故步自封,默守陈规的背后是专业能力的不足。
现在冷静下来想一想,觉得自己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还是很不成熟。曾经读到过一句话——“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即便内心波涛汹涌,表面也能云淡风轻。低谷时能调整好自己,高处时也能坚守好本心。”
拿破仑说:“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能自我控制情绪可以说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重要标志。什么时候,学生在“漫画”我时不再写我好生气,那么我才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