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语
晚饭时,宿舍楼道传来阵阵扑鼻的“社饭”香味,仿佛又将我带回到小时候那段难忘的日子,让我又记起了那浓浓的家的味道。
“社饭”,在古时候,是土家、苗、侗族等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我的家乡在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集地。每年的春分后,清明节前,漫山嫩绿时,家家户户都有蒸饭,“过社”的习俗。在我的记忆深处,那是个飘香的季节,是家的味道。
做社饭食材、工序都很讲究。社蒿、野蒜、地米菜是做社饭必须三种野菜,必须是最鲜嫩的才行。每年的暮春,满山遍野嫩绿,路边、田坎上随处可见挎着竹篮采摘的人。
我小时候,也经常与小伙伴帮妈妈采做社饭的野菜。可我总是小伙伴中最没用的那人,我不是怕虫子就是怕掉下坎子,每次都会比别人采的少很多。但是,妈妈却从来没有责怪于我,妈妈总说二丫头胆子小,身体差,已经很不错了。在妈妈的眼里,二丫头永远都是最听话的,最优秀的那个孩子,想想真是愧对妈妈对我的偏爱。
采摘回来的野菜,妈妈会先把社蒿洗净剁碎,在石板上把苦水揉尽,然后放在锅里焙干,再将自家腊肉、熏豆腐干切丁,一起炒香,再把野蒜,地米菜切碎一起拌入。最后将温水泡了的糯米和饭米倒入,搅拌均匀,倒入早已准备好的土家人惯用的木头甑子,盖上盖子蒸上一个 钟头,当满屋飘香时,就可以吃了。
这时,馋嘴的孩子们围了一圈,痴痴地在锅台边守着,眼巴巴的盯着呼呼冒烟的甑子,鼻子直抽抽,焦急的等着妈妈揭开盖子。
当盖子揭开的那一刹那,由社蒿和野蒜的鲜香,腊肉、豆腐干的浓香混合形成一种特殊香味,扑鼻而来,整个屋子都是那个味道,那是令人陶醉,无以言说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
饭蒸好后,按照规矩,妈妈会先盛一碗用做祭祀土地和祖先,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再给邻居婶婶伯伯们送一些,以求邻里和睦,感谢邻居的关照。这才轮到给每个孩子盛上一大碗,管吃好吃饱。
那时候家家户户粮食不足,肉更是稀罕东西。所以吃社饭,对于孩子们来说,犹如过年,这是孩子们心中的节日。
每到春天,我们就会翘首期待着妈妈做的社饭。
现在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没有妈妈在身边的城市,没有原生态的食材,没有妈妈的厨艺,我也很少再吃到社饭。
今天从宿舍楼道飘散出来的社饭香味,无端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想起了母亲的爱。这是漂泊在外的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