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栽麻历史,麻的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如大麻、苎麻等。
唐代的纺织品主要是麻织品和丝织品两大类。人们以衣着特色,显示身份高低,麻衣在当时多为举人着装。麻织品,据考有诸如火麻布、赀布、班布、胡女布等众多品种。
唐代,麻布仍是中原地区的主要服用原料。麻织品在习惯上被称为布,其中有赀布、官布、夏布等之别。
交纳麻织品是唐代赋税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按唐制“调随乡土所产”,庸“绢每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天宝时,全国赋税收入每岁“计粟则二千五百余万石,布、绢、绵则二千五百余万端、屯、匹(其中绢740余万匹,绵185万余屯,布1605万余端),钱则二百余万贯”,如此多的麻织品与唐代麻织业的广泛分布紧密相连。
唐代麻织业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是江南。当时江南地区不仅庸调纳布,而且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实行“以布代租”,足见麻织业在唐代江南地位十分突出。
敦煌遗书中也记载了各种布的名称,除以上几种大类外,还有细布、白净布、生布、八综布、庭子布、土布。
但在出土的麻织品中,几乎很难区别其种类,均为本色平纹织物。
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出土麻布中有不少带有清晰的墨书题款,写明贡纳年月、地区、布帛性质、纳布人姓名、数量等,并钤有州、县以及库司的印鉴。其中较完整的如开元九年庸调布(10816),布上墨书题款为广西浦里贺恩敬郧县光同乡贺恩敬庸调布一端开元九年八月□日专知官主簿苑,”并钤朱色篆文“郧县之印”三方。
这些情况说明了西北地区出土的麻布大多来自中原,而且是来自各地的庸调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