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醒来,看到群里有小伙伴在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
仔细看了才知道,原来时逢清明,古典老师的【得到】专栏将花一周的时间与大家探讨“生与死”的课题。
在相对传统的大环境里,“死亡”这个话题就像个禁忌,大家都非常默契地绝口不提。
群里有个小伙伴说起她的故事:
在她六年级的时候,爷爷过世,但家里人都不允许她过去看爷爷。在还不懂生死的年纪,家里人的表现让她觉得,死亡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生活在同样的国度,我们能获得的关于“死亡”的教育是非常非常少的,我也曾像她一样,对死亡感到害怕和恐惧。
几年前,外婆因患肝癌住院,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医院看她。外婆躺在床上,手背上插着针管在打点滴,本来微胖的她,变得骨瘦如柴,脸颊都凹陷了。
我只看了一眼便不忍再看,听着她用微弱的声音和我说话,一瞬间悲从中来,借着上洗手间,偷偷在里面哭了很久。
尽管早早做了无数心理建设,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坚强地面对,要面带笑容。但在看到她的那一刻,仍然没办法坦然地接受现实,所有心理防线悉数崩塌。
下一次再见,便是她的丧礼了。
一切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所有因亲人的离世而带来的悲伤、哀痛、遗憾、懊悔、自责……
统统成了笼罩在我们头顶的乌云,遮天蔽日。
但相比之下,那时的我,更讨厌疾病。没有疾病,就没那么多死亡。
而那时,我对死亡的全部认识,都来自于它带来的负面情绪,此外再无其他。
对于死亡,我更深刻的体验,来自于2016年12月11日的一场小地震。
那天正好是周末,我打算在家看书看电影宅一天,所以起床后连睡衣都没换。
突然之间,伴随着一声巨响,房子开始剧烈地摇晃,脑子被恐惧和无助填满。脑子里瞬间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地震了,快跑”!
那是人生中,第一次深刻的死亡体验。新闻中看到过那么多灾难和意外,却从来没想到,它竟离自己这么近。
慌乱地套上外套,准备开门出去的时候,摇晃停止了,一切短暂得好像从没发生一样。
后来看到新闻,那场地震仅仅是3.2级,只属于有感地震。
虽然心有余悸,但也无比庆幸,在生命的中途,提前拥有了一次“死亡体验”,让我对生命更多了几分敬畏。
过去一直好奇,人在临死之前,会想些什么,似乎也有了一些答案。
在房子剧烈摇晃的那几秒钟,除了逃生,我满脑子想到的都是家人和重要的朋友。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可能也就是这些了。
开头提到的那位小伙伴,她的故事还没讲完:
后来当她慢慢长大,渐渐明白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就和花开花落一样平常。她便慢慢地卸下了内心的害怕,坦然地接受这样的必然。
如今身为幼师的她,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也会常常和他们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就像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那样,讨论死亡的终结,死亡之后又会去哪儿,通过这样的方式,带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而现在的我,也非常喜欢“向死而生”这个说法。我们每个人,最终都是会走向死亡的。这是自然规律,任谁都无法避免。
既然如此,不如就释放掉环境和内心对我们的恐吓和威胁,放下担忧和恐惧,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好好地享受每个当下。
哪怕明天就要死了,至少今天还能好好地过。
越成长越明白,生死本是平常事。
不知道,你有没有深刻的关于死亡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