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就是谦卑。不是傲慢地假设,鲁莽地前行,着急地转向。而是小心地求证,科学地实验,深入地思考。”
一切创业的本质都是围绕着为用户创造价值进行的。
其中有两个最关键的要素,一个是用户痛点的捕捉,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另一个是如何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从而解决这个用户痛点。
经典的火箭发射的方式是:
一切资源跟进,封闭开发,按下按钮,最终发布产品,像火箭一样推送上空。
我们想象下火箭发射的场景,按下发射按钮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第1种是发射成功,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第2种结果是惨败,火箭在空中爆炸;第3种结果是无声无息,实际上商业实践中有70%以上的发射是属于第3种情况。
在整个创业过程中缺乏持续的反馈,试错和验证,而把所有的赌注都集中在按下按钮的那一刻,但是在创业过程中,如果等到摁下按钮那一刻,一切都可能太迟了。
火箭发射式创业的问题核心在于它不是以用户为中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这种模式强调两个完美:完美的计划和完美的执行。
而精益创业的基本前提是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在本质上都是未知的。
火箭发射式创业思维的基本假设在于,他认为所有变量是可度量的,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商业模式和用户痛点都是具有确定性的。
精益创业的基本假设在于,他认为基本参数很难度量,未来不可预测,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
精益创业5项基本原则。
一,用户导向原则:从自我导向到用户导向;
二,行动原则:从计划导向到行动导向;
三,试错原则:从理性预测到科学试错;
四,聚焦原则:从系统思维到单点突破;
五,迭代原则:从完美主义到高速迭代。
假设并不是科学的,任何假设,都只是假设,只有经过验证或者说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
如何提出假设,并用科学试错的方法来验证假设的方法,这是精益创业的核心。
大公司执行已知或已经确认的商业模式,更多是在运营和执行的层面,而新创公司则是探索未知的商业模式。
许多新创公司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混淆了探索和执行,过早的去执行了一个没有经过验证的商业模式。
精益创业这个工具包含三大部分。
第1部分是基本的商业计划:在精益创业的框架里,再完美的商业计划也只是前提和假设。
第2部分客户开发:中心是用户而不是产品,更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产品,用户居于核心地位,产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
第3部分精益研发,在开发以及整个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用精益研发的方式来高速迭代,科学试错。
一般来说新创企业会经历4个阶段,第1个阶段,第2个阶段是探索商业模式,第3阶段是放大商业模式,第四阶段是进入正常的运营状态。
精益创业聚焦于前两个阶段,也就是说如何从零走到一,商业模式的放大是在第3阶段,也就是说如何从1~100,而第4个阶段是如何从100~110则是传统商学院所覆盖的内容。
跨越鸿沟这本书揭示了新产品如何从最初的天使用户,到被主流人群广泛接受的过程。
第一如何找到用户使用高科技产品的关键痛点,挖掘出某个细分市场作为突破口,通过单点突破的思维跨越鸿沟。
第二以点带面,以单个细分市场作为基础而不是四处撒网,最终通过单个细分市场来撕开整个市场。
第三聚焦与快速决策,在攻占诺曼底之前不需要去考虑怎么样解放巴黎,在单点突破之前无需去考虑后续动作和市场布局。
精益创业的逻辑框架:用户探索,用户验证,用户积累,公司运营。
很多初创企业的失败不是因为商业模式或者产品有问题,而是因为等不到最终能够完成商业模式验证的那一天。
用户痛点的大小决定了商业模式的空间,用户痛点的持续性决定了商业模式的持持续性。
每一个痛点都是一个机会。
去思考不如意的事情,思考生活中的不便之处,思考应用场景中不完美的时刻,然后从这些点切入去寻找新的创业机会。
同一个痛点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有可能每个解决方案都能给用户带来巨大的价值。
推动创新的不是市场调查和没完没了的焦点小组,而是非常焦虑而生气的客户。
头脑风暴的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推迟判断,不要过早的引入价值判断,在积累大量贬值之前不要过早的判断它们,价值判断留到最后。
第二,注重数量,头脑风暴的关键作用是打开个人思维的局限性。
ANM这家公司一共有500人,其中50%的员工每天只做一件事:去亚马逊读各种电子产品的差评。学习的对象有两个标准:有一定影响力和销量,但却得到很多的差评。
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评中挖掘,代价几乎为零。
在设计MVP(最小可行化产品)时有两个关键任务:
第一,用户排序,并不急于放大用户群,而是主动做减法,主动过滤和筛选用户群,找出最核心的天使用户;
第二,功能排序,对功能组合进行排序和筛选,找出最核心,与痛点最相关,最小的功能组合。
其本质就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加快迭代速度,快速获取认知。
在做加法之前,聚焦于做减法,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做减法可能比做加法更难,在做减法的过程中要加快速度。
我们在测度用户的粘性时,净推荐值可能是唯一有效的工具。
净推荐值指的是产品的净粉丝量,以产品支持者的数量减去诋毁者的数量,所得净值就是预估产品未来发展空间的和潜力的数值。
用户分为三类,一类是粉丝,一类是诋毁者,一类是中立者,净推荐值是将粉丝的百分比减去诋毁者的百分比的数值。
不管多伟大的产品都是迭代出来的,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迭代出来的后续功能必须靠用户催生,而非简单堆积。
第二尽量限制添加的功能数量,不紧急不重要的功能,不需要修改。
第三整个学习和迭代的过程应该是非常开放与透明的。
我认为克制堆积功能的欲望事实上是很难的,因为我们要战胜的并不仅是对某一功能的把握,而是我们自己的欲望。
在这个世界里面:
用户可能根本没我们猜测的需求,
有这个需求,我们也不一定能让他们知道我们有解决方案,
他们知道了也可能完全不接受我们想象的解决方案,
有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我们也没能力和资源实现,
能实现也未必能比竞争对手实现的更好,
今天能做得更好也不代表明天能做得更好。
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以为它是确定的,那就麻烦了。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傲慢,是什么就是明明是不靠谱的事情,却自以为靠谱的,这就是傲慢。
真正的精益创业所讲的方法论是科学试错。它跟简单试错的区别在于每一步都比较短,简单试错模式里每犯一次错需要三个月,在科学试错模式里,每犯一次错可能只需要两个星期。
所以精益创业不是帮我们跑步,而是帮我们找路,它不是帮我们长得更快,而是帮我们减少停滞和向下的时间,转向更准,调整更快。
在商业模式还没有验证之前,我不会再做营销,我并不需要那么多用户,因为用户越多我得罪的人也就越多,而且我会自我麻痹,每天看到越来越大的用户量,会忽视用户的真正感受。
创业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对路,找对路,比跑得快更重要。
学习应该是学习一种经过验证的认知应该是像做实验一样,提前就知道要验证的假设是什么,会看的数据是什么,提前设定好参考值,做完实践之后,我们会对比实际数据跟参考值,然后是我们学到的东西,这才是靠谱的。
创业者天生会非理性的,爱上自己的点子。
有些坑不自己掉进去一次,别人讲千百次也不信。
团队越强,经验越丰富,资源越充足,就越自信,越难考虑到风险。
我们对待自己的点子时会变得不客观,在不客观的情况下,这些东西就更难说服用户,而往往只有来自于市场一线的那些最直接的痛,才能使我们痛醒。
MVP(最小化可行产品):只保留最核心的功能(能不要的都不要),只服务最小范围的用户(能不管的都不管),只做最低范围的开发(能“装”的都不做)。
开始:最小可行产品MVP
加速:加速学习循环
稳定:刨根问底解决问题
本质上就是谦卑。不是傲慢地假设,鲁莽地前行,着急地转向。而是小心地求证,科学地实验,深入地思考。
在整个精益创业的框架中,首先是克制自我膨胀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作搏斗,重做减法的思路,切入极简极致的基本出发点。
始终以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主线,而不是所谓的营销或者用户数增长来作为企业的驱动力。
精益创业的核心也是建立在公司的劳动形象,以及不断自我变革,不断自我颠覆的能力之上。
用户探索是任何创业的起点,用户验证的对象是在用户探索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假设方法,是MVP以及天使用户参与不断迭代及循环。
用户验证这个反馈环一般从设计MVP开始对MVP的效果进行测试,通过学习和迭代来完成这个反馈环的闭环。
所以不管是用户探索还是用户验证焦点,都不是如何快速封闭式的开发产品,而是如何把用户纳入创业过程中,如何和用户不断互动去获取认知,而这些认知往往是封闭开发中根本不能得到的。
精益创业的三个基础逻辑,“商业计划”提供的是基本前提和假设,“客户开发”定义与验证基本的前提和假设,最后是用“精益研发”来加速客户开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