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沉眠的牢狱》
是值四星的多重反转,但是某情节里的某段描写让我比较“???”,所以要减个一星半星的。日本人相互称呼的方式,是真的很适合用来玩障眼法,这一点在两条线汇聚之前是可以预期到一些的,后续的反转就更意外一些——回想前文的话,能找到呼应的细节。总之这是个大家轮流去死的故事。
12.《穷忙》
从某种角度来说,《扫地出门》可以看作是这本的一个延伸阅读,不过《扫》无论从翻译水平还是实际内容上都比这本优秀不少。当然,两者侧重点不同,而且因为《扫》是对更具体的问题的田野调查,所以显得要客观和翔实不少。这本可以看作是对"working poor"这一人群的多方位描述吧,作者的主观感受相对明显,有时候显得略口号了。重点是,翻译真的不行,不光机翻腔很重,还有很多对日常用语不了解而导致的低级错误。
13.《蓝玫瑰不会沉眠》
三星半,生物科技的部分的不知道是不是要“炫技”,如果是的话,觉得有点没“炫”到位,知识太基础了点。对蓝玫瑰的“氛围渲染”也略有日式小题大做感,让我想到了一个古早的名字:蓝色妖姬……不过整体上是我喜欢的双线叙事和“我是谁”的猜身份设定,中间还插入了个小小的叙诡。密室略有点《黑猫馆》的意思。
14.《双月城的惨剧》
三星半。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大宅古堡奇怪传说的这种背景,不过这种设定不可避免地会带上有点啰嗦的故事——好处大概是可以把某些关键细节淹没在看上去事无巨细的描写里(这一部有几个点其实隐隐可以猜到)。
15.《英国通史》
断断续续看了小半个月,教科书式的通史,不算太有趣味,不过对梳理整体脉络和串起自己对英国历史不连贯的印象还是很有用的。
16.《双蛇密室》
虽然荔枝妹的推理都不太走寻常路,这一本的解释角度还真是吊诡出了新境界,做成动画应该挺带感的吧。
17.《见鬼的爱情》
三星半,细节处理上略欠缺了点,感情戏也显得一厢情愿了。开头“疑神疑鬼”的部分氛围渲染得不错,我差点以为自己在看灵异文。对“鬼”的解释比较另辟蹊径(好在意那大蘑菇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煮的),结尾高密度的多重反转虽然可预期,不过解释得不错。看完有点不太想再看见“脚气膏”这仨字……
18.《寂寞的游戏》
三星半。用asmr的惯用trigger来形容的话,作者的文字有种指端的皮肤轻划过收音麦克海绵外套时的那种触及到头脑某处的质感,像是能听到一个台湾国语腔的中年男人的喃喃自语。“我想,人天生就喜欢躲藏,渴望消失,这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事;何况,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就是躲得好好的,好到连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藏身何处?”“半边月亮从茶树顶上探出头来,水洗过的光泽,像是面锅里冷去的蛋白。”
19.《雪落香杉树》
意外主宰一切,唯有人心除外。虚构的一座美国岛屿上,珍珠港事件后日裔居民生活发生的变化却未必是虚构。作为美国士兵参战的宫本和很多老兵一样,虽然不缺手脚,却没有“完全”从战场上回来,然后为了七英亩草莓田的历史遗留事件,背上了谋杀嫌疑。庭审的过程和童年情爱、战场炮火、小镇人情穿插进行,好比摘采草莓的灵巧少女手指转个镜头就在雪天的弯道边一铲铲挖着下陷的轮胎。辩方律师对于人性和种族的阐述让人想到为黑人辩护的Atticus。
20.《香火》
对于我这种对闽南文化完全没有共鸣,也不感兴趣什么县志家谱,只想读点田野调查类的一般读物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读性非常低。出身安溪的作者极爱大段引数字性的史料,文笔也比较老干风,文章结尾常常是“力量与爱将永远存在”、“人类的历史将开出新的篇章”这种“升华”式的结语……总之,看得我很无聊……
21.《模仿的杀意》
很神奇地把几个看似老套的诡计组合在一起,玩出了新花样。不剧透好像没法描述本书内容呢。
22.《光与暗的故事》
三星半。爱德华·霍普作品的看图编故事短篇小说集,劳伦斯布洛克、史蒂芬金、杰弗里迪佛、Lee Child等等都贡献了他们的脑洞。大部分故事算不上罪案主题,不过也有两三个希区柯克风的小事件。霍普的画里戴帽子的风衣男看着真像达希尔哈米特书里会出现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