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白色风车骑士
去年的时候,因为第二天要一起出发去旅游,我曾在朋友豆豆家借住过一晚,但那一天,我睡得并不好,不是床铺不舒服,而是大半夜,豆豆家隔壁的夫妻吵架声音太大,实在是让我难以入眠。
本来我和豆豆躺在床上开卧谈会,聊着聊着,两人都觉得困了,迷迷糊糊正要睡着的时候,一声清脆的碎裂声划破了夜晚的宁静,接着就传来男女争吵谩骂的声音,伴随着噼里啪啦砸东西的声音,没一会,“砰”的摔门声过后,女人凄惨的哭叫声响彻在楼中。
被这么一闹,我俩完全没了睡意,听豆豆说,隔壁的夫妻动不动就会一顿大吵,并且那个女人时不时还会被丈夫家暴,有几次豆豆在电梯里碰见她,都能看见她脸上的伤痕和胳膊上的青紫。今天似乎孩子不在家,平时夫妻俩吵架甚至打架根本不避讳孩子,任由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真不知会不会因为这个,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什么伤害。
在我看来,夫妻做至此,早该离婚了,可这对夫妻却偏偏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豆豆还告诉我,那女人怀孕之后就在家全职,生活开销都由丈夫负责,并且每次打骂完,他老公又会回到她跟前道歉,闹得凶的时候,邻居们不堪吵闹曾去投诉,居委会的人还上门劝过,但人家的家务事,两口子都觉得还能过,外人还能怎么劝,只能这么耗着。
关于家暴的事,时不时就要在网上带动起一波流量,据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约有3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且施暴者有90%是男性,而在世界范围内,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妇女在一生中遭遇过暴力、性暴力或是虐待,家暴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行了相关法律。
但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很多女性不敢开口表明自己遭受的暴力,只是自己默默地忍受,甚至有很多人,在别人问及身上的伤势时,还要替施暴者作掩护,说是摔伤或者其他原因造成。
网上有人曾说过,家暴只分零次和无限次,有一就有二可能是家暴最常见的存在状态。明明那么让人难以忍受,为什么却又那么多女性选择沉默呢?
“他都跪下求我原谅了,我也不应该对他这么残忍。”
有很多夫妻,在发生家暴之后,都如前文豆豆的邻居,丈夫回头请求妻子的原谅,满面真诚,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而妻子也被这种行为影响了内心,选择原谅和相信这个之前对自己暴力相向的人。一旦如此,施暴者便会如淌水一般,一次次地去试探底线,每一次女性对施暴者的宽容都是在把自己的底线降得更低,当对方已经把暴力当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将变得和他吃饭睡觉一样顺手。对敌人的退让,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从第一次动手开始,女性就应该意识到,那个人已经不再具备作为丈夫的资格,而是伤害自己的敌人,每一次的忍让,都将成为自己悲惨人生的助力。
“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啊。”
也许,这是大多数被家暴女性选择沉默的一个理由,但不离婚,真的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吗?有很多夫妻在发生争吵或者动手的时候是想不起来要避开孩子的,我就认识一个小姑娘,她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在她面前吵架,最终,她的母亲在一只眼睛差点被打瞎之后果断离婚,她才终于从这种长期的惊吓害怕与不知所措中脱离出来,可由于童年的经历,她的脑部神经发生了一些问题,需要服药维持。试问,这样的情况,到底是追求徒有其表的父慈母爱,还是勇敢的开始新生活更好呢?“为了孩子”有些时候,真的就是有些女性为自己的软弱找的借口,她们可能畏惧没有外援的工作与生活,害怕仅凭借自己的力量没法养好自己和孩子。我妈曾说:为母则强,一个人养孩子很难,但把自己和孩子留在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身边,是一种变相的不负责任。
在国内,对于解决家暴问题的路还任重而道远,即便受害者想要通过报警、维权等方式保护自己,但不够完善的制度还是让很多人觉得,这是两口子之间的事,没法管。来自社会上某些守旧派的歧视,也变成了封锁女性倾诉之口的帮凶,“自私、不负责任”“不守妇道”“不顾孩子的感受”都变成了一宗宗原罪,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崇尚男尊女卑,认为施暴合理的人。
面对家暴,一定要振臂宣告:停止伤害!不要害怕一个人没办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勇敢地踏出第一步,才会发现,路是越走越顺畅的;不要害怕孩子会因为你们的离异而心理不健全,常年生活在一个没法自由呼吸还要时时忍受暴力的家庭里,孩子可能比你更期待这种状态的结束;更不要害怕来自周遭异样的声音,敢于反抗,打破沉默的人才是真的勇士,被看见,才有可能被改变。
这一次,你还要继续沉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