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静谧得只有虫鸣的夜晚,我又捧起了那本《骆驼祥子》,读得忘记了时间和空间。那时候我有种恍惚的幻觉——文字是有气味的,它可以将任何时代的的味道带到我的面前,有香甜,有酸辛,有苦涩,有腐败。那么这本书带给我的味道便是五味杂陈的。
看着那日窗外的车水马龙,安定和谐,我带着沉重的感受想象百年前的那段岁月。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余温之下,警钟长鸣。透过沉甸甸的文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动荡催生的集体悲剧时代中负重前行而被摧毁得体无完肤的身影,他便是祥子。祥子在作者老舍炽烈的同情心和深刻的悲愤驱使着的陛下,是一个流落到北京城里的农村人,他经过三起三落的悲惨遭遇,在社会和生活的摧残和捉弄下,由一个善良本分、怀着普通梦想的人力车夫变成了时代废墟里的弃婴。小说字里行间揭露着旧社会对劳苦大众的残酷剥削。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惨命运的缩影。祥子的堕落,是吃人的旧社会中普遍堕落的写照。
老舍用犀利的文笔,准确地描绘出祥子原先的美好品质,又在时代的背景下残忍地把像骆驼一样踏实奋斗的他深深地摧毁、揉碎,扔进时代的漩涡沼泽中。这让我们不禁深思,那个时代,也许就是无情的沼泽吧,只要你踏了进来,无论你怎么用力挣脱,都只会越陷越深,看不到希望。
书中有这样两句话: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品格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雨下给穷人也下给富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他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祥子为了钱走进了地狱之中,这并不是说他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而是在这个腐败不堪的时代下,他连追求梦想和基本生存的能力都达不到。有句话说,“若我不曾见过光明,我本可忍受黑暗。”正是因为“三起”希望充盈,“三落”才显得尤为悲惨。从祥子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悲剧命运的出发,揭露的是处于下层的老百姓悲惨生活的普遍现象, 他们总是带着希望,但是却被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打败,最后等来的只是精疲力竭、放弃挣扎,最后变成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肉体麻木地活着。 他们的劳动和坚韧并没有带给他们美好的生活,而是像一拳拳打到了巨石上,毫无意义,并自食其苦。
“时代的每一粒尘埃,落在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他所在的那个年代,军阀、特务、车厂老板乃至虎妞,都如同毒蛇 一样,死死地缠着祥子,让他一步步成了一个可悲的牺牲品。祥子的毁灭,是精神的毁灭。刚开始的祥子年轻,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幻想,不怕吃苦。而渐渐的,当兵匪的鞭子,杨先生的盘剥,刘四爷的臭骂,孙侦探的明抢, 洋大夫的冷漠一一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再坚韧的一颗心也会被一点点腐蚀。曾经的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虽没有高于常人的觉悟,但懂得反抗命运、改变低贱处境,他想要成为的,是一只积极坚韧的骆驼;而后来的他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永远的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 却无力改变自己的结局。麻木不仁的社会,带给他的,还是麻木不仁;卑鄙黑暗的现实,带给他的,也只会是卑鄙黑暗;悲剧的时代生生地将他的点点希望用洪水湮灭。正直善良的本性被生活的磨盘辗的粉碎。“曾经的‘骆驼祥子’消失了。黑暗不断的蚕食着社会的光明, 无声的改变着落寞者们的心灵,让他们失去初心沦为行尸走肉。”
在祥子堕落之前,他对自身处境的冷静分析和对生活时刻保特希望,努力寻找出路不轻易放弃的性格是闪光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从农村带着理想来到城市的祥子拥有强健的体魄,强劲的力量,自信的笑容。他坚强 乐观、自立自强、友好善良、淳朴憨厚,他有些农村人的质朴和纯真,由内而外散发着青春的洋溢,澎湃的激情。他有梦想,他憧憬着通 过自己的勤劳致富,他觉得自己有的是力气有 的是希望,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像刘四爷 那样的老板,拥有自己的车厂,他的笑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是对自己的十足自信。他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拥有美好的心灵,本该拥有更好的生活。祥子辛苦挣回的百元大钞可以随心所欲的挥霍,却义无反顾的买下了那辆车,他为了自己实现的愿望而满足而快乐,为了自己今后能够拉着自己的车奔于街道胡同中,而感到自豪。
这部作品是作者对广大处于底层人物的同情,同时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审问。生活对于一些群体而言,并不美好。活着是一个沉重的词,是一种无可奈何与不甘命运的交结。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品格,一样会被这座山摧垮。
时光在年轮中一圈又一圈流动着,百年后的今天,物质和精神生活已经足够充裕和自由,我们并未再次活在历史的灰烬中。这无疑使幸运的。但是,从古至今,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时代在那个封建时代之后,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发展,也常伴随着坎坷与艰险。只有那些对着自己理想坚贞、永不放弃的人才能够笑到最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到达自己成功与喜悦的彼岸。这是我们需要从《骆驼祥子》中学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