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快要下班的时候,看到大B哥发了一篇文章,怒骂了一顿王石,我心思这咋回事儿呢,第一时间,差点就直接同意了他的逻辑,准备转载。
但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声音,“停下,为什么要转?你弄清楚前后问题了吗?”
这就像更早之前的一个热点话题,万达的王健林曾经在鲁豫的一个采访里说到,“比方先定一个小目标,赚他一个亿!”
后面大家对这句话的理解非常到位,开始嘲讽,开始戏弄化,表情包,咔咔的啥形式都出来了。但多数人真的理解这句话是怎么说出来的吗?在说这句话之前,还有哪些话做了铺垫,才会出来这句话?还真不一定有多少人知道。
那这次这个话题的出现,是不是一样的方式?
得,最简单的办法是,了解下前后因果关系,毕竟有时候媒体的传播是在断章取义的部分,所以为了避免思维上的懒惰,我还是查找一下。
图来自网络
上面这个是王石因为刚出的一本书《我的改变:个人的现代化40年》这本书,接受了一些采访,采访中被问到这两个问题。
2
那么问题来了,王石说的这个观点就对吗?
我认同王石在这里提到的两个观点:
1)年轻人一定要想想,你到底想做什么。
2)人生而不平等,但当你拥有了资源和话语权后,应该想着给弱势群体提供机会。
但是,对于王石因为这个观点,举的例子说的一些其他话,我是不怎么认同的。
当然也不是很恰当,年轻人需要找准方向,需要好好思考到底想做什么,但社会不允许啊。
年轻人为什么这么急?整个社会氛围都透射着这种紧张激烈的方式,年轻人,能不急?
没想好做什么之前,先去做公益或是探险,别老想着赚钱。
得,不赚钱,他们靠啥生活?哦,对了,如果家里条件还不错的情况下,可以先做这个,比如他提到的汪建的女儿。
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又是个万万不能的状态。
不然,如果他们不想着赚钱,生活、家庭、父母,靠啥养活?做公益、去探险,这些本身也是需要资金支持的,即便穷游,他还得在穷游的路上想着赚些钱,才有机会继续做公益、去探险,不然流浪?!
站在现在他成功的角度来说,话是没有错,但对象不ok,没有多少个家庭是他现在成功的这个样子。
有句话叫,站着说话不腰疼。
前段时间在上经济学课的时候,老师有提到这么一个话题,是关于特殊时期寻租的事儿,顺便提到了大佬当时的第一桶金是如何获得的。
王石也承认,来深圳创业前,家庭有些背景,小G二代,本身我对老师提到那个例子没啥概念,得知这个背景因素后,真有了点想法。
当时他是卖玉米赚了第一桶金,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当时他可以弄到玉米卖到高价,而整个市场还没有放开,他是如何得到这个机会的,背后到底情况如何,耐人寻味。(有兴趣的,可以用搜商去找答案)
这里也借用大B哥的金句:
有钱限制了xx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