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景色,乍暖还寒,和煦春风中夹杂着阵阵的凉意,寒冷的冬日不甘心退居二线,时不时的发起反攻和侵扰,让我们在棉服和春装之间不断的来回切换和调频,脱了又穿,穿了又脱,寒暑易节,春季晚来,让我们置身于寒冷之中,要不是那些坚守的花儿和吐绿的老树,不相信已经到了早春时节。大地还沉浸在朦胧和寒凉之中,冰雪已经消融,万物慢慢复苏,那些亲切的莺啼燕舞又逐渐开始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早春的记忆和模板,草色遥看近却无、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江水暖鸭先知……无不告诉我们春天的脚步来了,悄悄的接近,让油菜花慢慢绽放出黄色的花蕊,桃红柳绿的映衬下大地显得多了一丝淡抹浓妆的春意。
而唐朝诗人杨巨源的一首小诗,写早春时节的景色和人们的活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城东早春的景象刻画的生动活泼,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这首早春的小诗。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城东早春美景的喜爱,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和代称,新春就是早春,清字不仅写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秀丽,还指出了这种景色刚刚露出来,未能引出游人的注意,环境清幽,景色别致,自有一番风情正是如此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人的诗情。第二句紧承上句,早春美景很多,可选的素材和元素也很多。诗人不是泛泛而起,而是独具慧眼,别具一格,单单挑出了柳叶加以描绘和刻画,进行细致的描写和深度研究。早春时节天气仍然寒冷,百花上没有争奇斗艳。而柳叶新柳枝新叶仿佛听到了春天的气息,嗅到了春天的信息和召唤。
诗人选择了早春最典型的景物展开描写,将一幅早春画卷徐徐展现,写起来别有韵味,关于柳叶也有很多诗人都写过。其中贺知章“谁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作者却另辟蹊径,抓住了柳叶半未匀浅绿初出的特征,即柳树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是太均匀,才和半两个字不仅照应了题中的早春,而是把早春柳枝的风韵和姿态写得十分生动逼真,词句虽然不及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新奇和清爽,独具慧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早春的精华和形象。
上联写景下联由写景转向抒情,诗人用芬芳的繁花似锦来反衬早春的清新淡雅和惊奇可爱。上林指上林苑,汉武帝修建的一个宫苑,规模宏大,宫室众多地跨几个县纵横数百里,供皇帝狩猎休闲之用。通常用上林代表长安,诗人认为如果是一定要等到上林苑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时候,百花盛开,鸟语花香,这个时候再去欣赏,那么一出门城里面一路上都是急着去看花去踏青游玩的人。
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经不稀罕了,人流如织,看的是花还是人呢,反而产生了一种厌烦的感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浓艳之极,游人如织,写环境的喧闹嘈杂,百花的姹紫嫣红与诗人的竞相追逐,对比强烈,反差很大,配合前面柳叶的早春景色与诗人独有的趣味相互呼应,而后者因为前者得以凸显升华和淬炼。
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则是由由实写转为虚写。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像这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一种加倍渐进的写法,层层递进,推动情绪向高潮发展,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早春之景的无限喜爱和惊奇之情。“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一这两句写的浑然天成,自然贴切,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创作的理念和思乡,是以不同常人的敏锐视觉,善于捕捉新生事物,写出了新的形象新的意境,不能人云亦云追逐大众,随波逐流。全诗虚实得体,富于哲理,给人启发,所以此联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