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的存在,并不需要用其他的事物来证明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本身就活得很好,也未必是田园式生活,也未必是故作清高,只是不愿意被破坏,或者还没有做好被打破的打算。
当然,他们也不想去打搅别人的生活,他们就像现代生活里的隐者一般,不去打扰别人,也不愿被别人打扰。
某天与朋友闲聊时忽然被问起,“怎么好久没见你更新朋友圈了?”
我有些愕然,点开自己的微信相册,才发现上一条动态已经是好几个月之前。
再点开几个以前在朋友圈里很是活跃的面孔,情况也竟然与我大同小异,有的甚至早已经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
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地淡出了朋友圈。
以前的我们,喜怒哀乐都关于你:
今天吃了一顿美味的食物,心情愉悦无比,发个朋友圈嘚瑟一下吧;
去了一个非常美的地方旅行,想要让朋友圈的盆友们一起饱览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今天被老板骂了,心情非常不好,想要在朋友圈发泄一下;
今天和对象吵架了,心情郁闷,要在盆友圈发泄发泄;
今天身体不舒服,去了趟医院,people mountain people hai啊;
……………..
都要发条朋友圈表示喟叹。
现在的我们,点开一个,最新动态停留在大半个月前,点开另一个,“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更新勤快的除了少数几个总是很活跃的老面孔,要不就是发些微商。
现在的朋友圈,渐渐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
越来越多的人挤进了你的朋友圈里,从亲朋好友到同事上司,甚至是送快递的小哥、卖你东西的店主、各种一面之交的人。
你随随便便发的一条动态,可能就会被各种解读、询问,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话谈资,而你防不胜防。
当然,也有人说,你可以设置朋友圈分组可见啊。
可是当你斟字酌句,考虑完“不能太颓废,不能太激进,不能秀东西秀人,不能乱转发,不能太矫情,不能……”
再细细地安排好分组,分析完“这个人看了可能会不高兴,那个人看了可能会觉得low……”
你最初想要分享的心情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么办法,我这个人就是书读得少,事儿想得多,最后我打算做一枚安静的佛系少女,感觉挺好。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有时候只是忽然思绪泛滥,只是想打出一些简单的文字,来表达一下此时此刻的心情。
然而发出来的瞬间是畅快了,麻烦却也跟着来了。
有很多人习惯删掉自己的朋友圈动态,一是因为,每个人回头看从前的自己都容易觉得矫情又幼稚(你看,连自己都会这样觉得,更别说其他人了),二是因为,担心自己一时的情绪发泄会被别人胡思乱想的解读。
人生经历大不相同,所以朋友圈所谓的「分享生活」功能,其实是不存在的。
朋友圈的作用,也许只是在收到赞的那一刻会让人感到“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关注我”。
以前和一个朋友聊到这个话题,她说,自己把朋友圈经营得太过于精致了,担心新认识的人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了解。
换句话说就是,展示出来的生活质量超出了原有的经济水平,让人看上去总觉得“追你好贵”。
可是如果看起来一点也不美好的话,可能让人连“追”的想法都不会有吧。
就像我们之所以会追星,也是因为偶像所展示出来的那面,美好可爱到刚好让我们动心。
但,选择塑造一个令人喜欢的形象,就必然要承担被贴上“就那样吧”标签的风险。
ta怎么长得没有照片里那么美,ta怎么有点胖有点矮,ta怎么那么高冷明明发朋友圈那么活跃,ta本人比起ta的朋友圈实在太无趣了……etc。
毕竟,屏幕前的一切是很美好,但阳光下的那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啊。
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不愿意发朋友圈。
马克·鲍尔莱恩说过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99%的事情,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不爱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有五光十色的生活,就是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世界。如果一个人在生活里过得很充实,很满足,又何必通过朋友圈宣泄情绪,或者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呢?
曾经看到一段扎心的话:
“以前以为朋友圈很干净或者喜欢都删掉的人很酷,后来才想通,朋友圈堆成山的人才是真的酷,没用的链接、过时的段子、新欢、旧爱……
他们根本不在乎过去发生了什么,活在现实,看向未来。真正的放下不是绝口不提,而是在回忆涌上心头的某一天,自己笑着跟朋友讲讲。”
深以为然,尤其在成年后经历过更多人事后更能懂这种感慨。
有时候太过在意他人的看法,反而失去了对自己朋友圈随意处置的自由感,朋友圈虽然是一个千丝万缕的关系网,但本质上它还是我们自己的地盘。
你想多久发一次,想设置三天可见还是永久关闭,不用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地去发,其实,选择权都在你,不是嘛。
因为或许在未来的未来,我们都将明白,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最后也是最好的选择。
我是柒月,一个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