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简一
欲望的达成与情感的共鸣是两回事。
人们大多喜欢前者的达成,我也不例外,原因无外乎省事。
谁不想走捷径,以经济学思想解释:"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如果思想、价值观、兴趣、成长环境高度一致。契合的无缝隙。与之配套的学识、职业、家庭同一个阶级,这时才能有情感的共鸣。
缺少先决条件的原始欲望,何谓之?食色性也。口腹之欲,视觉之美,精神之归,普世大众大都不免俗——饮食文化,主流审美,闺房之乐。
这些极少数升华成情感。假设可以,那么有食物食用的前提下,单一享用食物何来谈恋爱的闲暇?有了食物而放弃谈恋爱,为了面包舍弃玫瑰,是本质上选择了生存大于享乐。但是如果在两者都存在时,放弃玫瑰选择面包,那是主观自由性的选择。
这时有个疑问,基于以上观点投射到现实,饭友可以升级为恋人——长期无退换饭票?以此类推,看中的淑女,票圈的高级脸,公共场合的女神。我认为的有美感,夸几句,她一个眼神,我们俩就电光石火?第三种情况,谁指望翻云覆雨后还有花前月下?跳过步骤,直奔主题,就像是在看一本书,瞄了眼标题,捏了厚度,跳过叙述,直接看结尾。好吧,一次吃太多容易消化不良。
以上观点,再假设一种情况是,欲望与感情有共通,那么欲望如何与之共通?共通以后就必定是感情?这种感情与欲望有何差别?
基于此,感情是高尚的,使人身心愉悦的,是共同的作用,不单单就感官刺激作为依托。
有句话说:"真挚的感情,是世界上的另一个我。"我已经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了,还要多一个。克隆人也不会如此精确到性格磨合、生活习性、成长经历、兴趣爱好都面面俱到。由此看来,真正的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珍宝。
在此之前的欲望得到满足效用,是不同的价值取向的结果。有人禁欲,宁缺毋滥,一有空闲时间就修行,为遇到更好的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不知道自己会发展到什么高度,俯瞰壮丽的景色。未来不是想到就来,那只是白日梦。
有的人适度满足欲望,认为这是感情与肉体的必经之路。那么,假设满足欲望的动力是有真心掺杂,不考虑“玩人丧德”。如果有玩弄心理,他们会有合理的借口,掩饰目的。这种情况暂时不在考虑范围。适度的满足,是在精神享受下,以虚无的东西赋予物理形态的契合。
有的人纵欲,当然你可以在任何年纪成为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人,只是那时候你可能已经年逾耄耋,那个年纪,你缺少的是享受的时间。到那一分那一秒,你没有时间。所以,纵欲之人被欲望钳制为其所害,终将失去享受的欲望的可能。
而最戏剧的在于,纵欲是欲望满足的最大化直到上瘾的程度,可是对于一个人一生,你最终的结局是失去你一直追逐的东西。
就和你当时无所不用其极企图达到更快乐却依旧无所得。虚无的感官享受和血液循环异曲同工,没有聚集的一个灼热的支点,撬不起刺激的自我星球。
由以上情形可以得出结论,他们是把驱动自我主观能动性的欲望置于首位,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束之高阁,基于自由选择下的,源自于内心的自我价值评价。
但是,不要忘了。这里所有的前提都是基于一个前提,"食色性"作为人类和动物共通的基本需求,是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底端的,而自我价值恰恰相反。
最后一个问题,一个想伫立金字塔顶端的人,何来过家家式的尝试?他们的时间精力心力都不够。
化繁为简,拔高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