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篇个人原创。
感恩关注,欢迎转发。
鲁迅先生做梦也想不到,他在一百年前塑造的小说人物竟然在2023年成为了网络热搜词,“孔乙己文学”走红了。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同时,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业情况受到冲击,找一份专业匹配且待遇尚可的工作,正肉眼可见地变得越来越难。”而且即使找到了,也还要面对“天价彩礼”“高房价”“35岁被优化”“65延迟岁退休”等重重难关。这就是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真实现状。
面对无奈的现实,有大学生发出了“都说学历是敲门砖,但慢慢我发现它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的感慨。由此引发了大批网友的跟进创作,“孔乙己文学”开始盛行。但随后便招来了央视网等官媒以及各路人士的指责与批评。
面对艰难的现状,央媒不去分析背后的原理和成因,却只会一如既往,发出“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等干瘪而空洞的号召。面对如此隔靴搔痒的“正确的废话”,网友们只能回以不屑和冷眼。因为所有人都清楚,真实的原因这些媒体不是不知道,只不过别人习惯于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去年是“小镇做题家”,今年是“孔乙己文学”,年轻人每一次都成了风口浪尖被批判被指责被教育的对象。上至官媒,下至网络大V,好像人人都争着上来对年轻人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这样,你必须那样那样。从来没有人试图站在今天年轻人的角度认真想一想,事情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子?这一切都是年轻人自己造成的吗?做今天的年轻人怎么就这么难?
可是谁又不是从小被这样教育成长起来的呢?“只要你认真读书做题,将来就会怎样怎样”“只要你学习成绩好,考上好大学,将来就能怎样怎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奋斗改变命运”……我们相信并且努力做到了这些话,然后呢?然后周劼周公子这样的人就冒出来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家族传承吾辈责”。敢情你玩命奋斗的天花板,甚至都不如人家的起跑线。
被耍之后的我们无能为力,只能跑到网上自黑自嘲几句,就这还要被批判被教育。连自嘲权利都要被剥夺的我实在想不通,这届年轻人的日子怎么就这么难?
我不懂这些官媒的脑回路,而它们的“翻车”视频也早已司空见惯。就在前几天,央媒在某短视频里再次歌颂“重庆棒棒”“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的“正能量”时,屏幕上却出现了与解说词形成鲜明对比的一幕:体力劳动者拖着沉重的货物行进时,马路对面的豪车正迎面驶过。对此网友纷纷弹幕评论:“为什么他不开保时捷拉货”“看到这保时捷蚌(绷)埠(不)住了”。
也许是迫于评论压力,随后上线的视频中那辆白色保时捷被人为P掉了,但P图者显然没意识到,在它后面还有一辆黑色卡宴,比前车更贵更豪华。大概是因为这画面确实不好处理,最后他们索性删除了整个视频。无奈互联网记忆永存,那些看过的观众心头的烙印更是删不掉——不过从过往经历来看,其实也未必,人类从来都是善于遗忘的物种。
对此,我只想回以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文章结尾的两个字:活该!事后估计媒体心里也在纳闷:以前很好用的“歌颂苦难”这招,现在怎么就不好使了?大人,时代变了。
不过,他们之所以敢一次次这么大张旗鼓的批判宣传,或许也因为年轻人的忘性实在太大。社会的某些真相其实早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就已经明明白白告诉过你了,可你当时除了朗读背诵默写,竟然从来就没有真正往心里去。我是直到最近这两年才幡然醒悟,什么叫“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什么又叫“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十岁时就明白无误告诉过我的社会现实,愣是要处处碰壁地活到三四十岁才真正明白。
所以像我们这样多走了几十年弯路最终以孔乙己自喻的普通人,除了怪自己开窍太晚,也真的不好怨天尤人。再努力的养蚕人,也穿不上遍身罗绮;再努力的农夫,也仍然免不了被饿死的命运;再努力搬货的“棒棒”,也一辈子开不起保时捷卡宴。古诗早就告诉过我的,可惜我从来没真正读懂过。
我无意在此宣扬悲观绝望的情绪,网络上的这类言论实在太多。我也没有资格给出任何建议,因为我自己也仍在水里,远未上岸。独善其身尚且艰难,不配谈什么兼济天下。我只是忍不住想提醒自己和像我一样还在水里扑腾的年轻人们一句:
别管那些貌似伟大光明正确的团体提倡号召些什么,也别管那些不食人间烟火不知民间疾苦的权贵精英宣扬传布些什么,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独立的思考,走好自己的路。因为每个具体的选择背后的结果无论好坏,都是我们自己在一力承担,而不是那些端坐在金字塔上层,成天只会批评指责我们的大人老爷。
如果目前你还做不到跟这些势力正面硬刚,那你可以在下一次当他们又出来对年轻人们指手画脚的时候,心里默默地回他们一句:
he~~~tui!
《如是我闻》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王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