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听故事?
前几天简书上有小伙伴跟我吐槽,说写的文章没有人看,我心里一惊,我写的文章也没多少看呐,本着助人为乐的原则,以自己半吊子的水平,去看了一下他的文章。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结果真的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我说:你的文章太硬太干,使人读不下去。
“嗯,是么?”他显然没有意识到,“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脱口而出:加点故事就好了。
猛然间心里一惊,这不正是我以前的写作状态吗?我从写冰冷的干货,到后来加了故事的干货,阅读量才稍微有了长进。
可是我很早就懂这个道理,很久之后才明白其中的深意。才逐渐让干冷的干货变的,柔软起来。
毕竟把干货讲得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也是一种能力。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呢?为什么大家对于一个以故事开头的文章,非常感兴趣呢?
(二)
这个问题咱们先放一放,听我讲讲同事小罗的故事。
昨天他问了我如何让人印象深刻的问题,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手机为何总是摔碎屏,也许你得懂点心理学】
今天小罗又要约我吃烧烤:你大爷的,再这么吃下去得胖成什么样。
我说你这天天在我面前抱怨公司的怎么不好。迟早有一天我也被你带坏了。说吧,这回又要抱怨什么。
果不其然这次小罗抱怨的是手下的员工不听他的话,怎么说都不听。
小罗是一名基层管理,既然是“基层”那一定是没掌握实权的,想要员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既扣不得手下员工的工资。上报领导,又只能说明自己能力不行,如何让人信服听进去小罗的话又变成了一个问题。
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小罗,对于这份工作的厌恶也许就来源于这里。
我叹了口气,说:真是两边不讨好。
“是啊”小罗跟着抱怨。
我突然想起了,那位干货写得又干又硬的,简书小伙伴儿,于是我耐着性子对小罗说:你对他们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干又硬吧?
小罗大大方方的承认了,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那你知道你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三)
小罗的问题在于:他不说软话,那位简书同学的问题在于:他不会讲故事。
前几天听何帆老师的直播,老师在直播演讲中用了很多趣味性的故事,来侧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很多故事在我听来很像鸡汤类的故事,但我不否认,故事的确很受用,在何帆老师这样大牛的口中说出来便更显深意。
大咖演讲尚如此,我们是否也要学一学呢?在文章中添加一些小故事,与人交流的时候适当软一点。
这背后其实是有心理学理论支撑的。
咱们的潜意识警惕性非常强,他不会随意开放,不会让未经筛选的信息自由的进入他的领域。
如果你打开了这个人的潜意识,他也会更加容易听进去话,更加容易对你的干货产生兴趣。
下面我就来跟你们讲一讲,隐藏在故事背后的,深刻意义。
如何打开一个人的潜意识,让他更容易接受你?
(四)
以下是纯正的干货,愿你们已经被我吸引到了。
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上,有意识的监督和检查,还有意识的压制和约束,所以一般信息是无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潜意识,但是有三种情况建议是会被打开,
1.持续的弱刺激作用下,比如奢侈品二店或者大型超市,会播放轻柔低沉的潜意识音乐,以此打开顾客的潜意识。
2.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时候呢,人的潜意识是开放的,比如有讲课经验的老师会在讲到重点精彩之前,用一个故事将学员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3.强烈的刺激,突如其来的刺激会瞬间打开潜意识。比如大呵一声催眠法,通过瞬间的刺激,打开你的潜意识对你进行催眠。
(五)
下面你知道为什么写文章要以故事开头了吗?
因为故事能够充分集中人的潜意识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人能够把你的文章给读进去。
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把人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然后再输入干货。这样会减少潜意识的抵抗,会很容易让人们听明白,也会更容易产生一种共鸣,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首先要符合人性,如果你总想着要改变人性,那么你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如果把以上概念运用到文章的标题呢,你该如何去做?
可以用到以上概念的第三点,用突如其来的刺激瞬间打开潜意识。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加一些特别又具有震撼力的说法或者理论,给你一种当头一棒的感觉,也会吸引人的注意力。
但这需要一定的基础,难度也会非常高,因为一旦文不对题,那别人就会对你的文章产生一种强烈的厌恶感。
或者用一些新奇的观点作为题目,这也是用的刺激法,打开潜意识。
(六)
那同事小罗的问题呢?
他也许需要以上概念的第一条,持续的弱刺激。
人们都喜欢听软话,而像小罗那样又干又臭的“硬话”,没几个人愿意听。别人见到他潜意识的大门瞬间封闭,也难怪听不进话。
那怎么办呢,俗话说,人的耳根子最软,说话软一点,多说几遍,他总会听进去的。
或许小罗可以试试大呵一声,立马会有人怂听你话信不信?除非你人高马大不然不建议这一条。
对于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听故事”你有答案了吗?
(完)
我是二丁目,一位行走江湖的释梦师。用心理的角度看世界。专注心理释梦,2016年1000+案例,2017年继续1000个进行中。简书累计10w+释梦干货文持续输出中,教程已出,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