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这个词其实就是对日语特性的最好的描述。日本人的观念世界和语言世界里,不太有人的位置,世界的主体是“物”,人是躲在物的后面说话的。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翻成日语该怎么说?学生们翻译了几种方案,川端康成说都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这当然是一段文坛佳话,日语含蓄的特点被表达得淋漓尽致。日本人在表达时为何过于暧昧呢?为了可以逃避责任?还是为了照顾听者得情绪?
其实“我们说话写作时脑子想的,就是要把一切肯定变换为疑问。尽量说出写出的是靠近世界的本来面目,那是什么呀?就是谜和悖论。”
这句话得好
悖论用日语是“パラドックス”。而且给出的例文是“人生就是欣然接受矛盾”。解读为:“似非而是”即是用普通常識看上去不正確,但其實是正確或是有可能的。
中国圈文化一向有所谓“文以载道”的传统,一切语言、文字,你都得说出一个道理才行。
中国小学教育,看任何一篇文章都得分析出一段中心思想,要不然就算没看懂。
但是,也有一种表达方法、它不是指向结论的,而是指向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的。
听完读完后,你不会信心满满,而是若有所思。不会评头论足,而是原来如此。不会豁然开朗,而是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