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语文课不是很简单吗?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会见到临上课前匆匆地抓起语文书,就走进了教室开始上课。
这样的做法对吗?老教师会说,我已经很熟悉这个教材,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我都烂熟于心,如何突破更是不在话下。于是,这一节课就成了教师的"表演秀"。
学生坐在下面,睁大好奇的眼睛看着教师在讲台前如痴如醉地表演,他们就看观众一样。甚至,有时候,当他们看到教师因上到令人感动的画面而潸然泪下时,他们会觉得非常好笑。
这样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吗?
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到7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
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老师在这节课上讲的时间显然太长了。
在一些课上,教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里,而看不到学生是怎样感知他的讲述的。表面上看来一切都很顺利,学生在听讲、在思考,然而到了这节课结束时才发现,只有几个最有才能的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点似懂非懂的观念,而班上的大多数学生却毫无所得。
我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不,准确来说,我一直以来就犯着这样的错误。看到这个课堂,我仿佛就看到了我曾教过的学生,他们木讷地坐在下面看我表演,听我讲。到了下课时,他们仍然一头雾水。而当你去问他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时,他会告诉你,老师你的口才真好,真能说。
如果没有深入教学之中,乍一听,还以为是孩子在表扬你,但其实也正表明了,他在这节课上毫无收获,除了看到一场"个人秀"以外。
执教了十余年,在大小会上都听过这样的观点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是要注意备学生。校长也曾在会上讲过,老师少讲、精讲,但我的思想并没有真正将这些说法时,就成了会上天天讲,我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上的情况,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教学课堂,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师始终注视着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他在课堂上,不是关注他的教案,而是随时关注着他的学生。他甚至可能因为学生而临时改变他的教学方法。他用不着等到下课后再去了解学生是否领会了教材,在课堂上就能看出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情况。
是啊,这样的课才是好的课,这样的课我也曾听过。
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在"千课万人"的课堂上,给一群杭州的孩子们上课。
由于是借班上课,该老师在上课前只告诉了对方老师所上的课题,没想到,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居然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脱口而出,这让上课的老师感到了惊讶。
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何你们都这么了解时,一位孩子站起来说,我们的老师在课前都告诉我们了。
孩子的诚实和老师的"好心"让这位教师感到震惊,他知道这位老师希望课堂上得出彩。
在这样的情况下,但令在场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感到吃惊的时,老师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思路,甚至完全摒弃了原来的教案,孩子们在之后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出现,我都知道答案,争着抢答的情况。
这节课上得虽然没有他以前的课精彩,但我却为这位特级教师点赞,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智慧,这才是真的因材施教。
换成我们,也许就会按照自己原来的思路上,完全没有那样的勇气与智慧。
他告诉我们,真是的课堂是什么什么样的,他让我们从事一线的教师明白了教书不是在作秀,不是为了博取更多关注的目光,教书教的就是那份真。
叶开博士曾在报纸当中公开批判当前的教师太假,只会照本宣科。我们不否认,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位特教教师一样的许多老师正默默地以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人们,教育中也有求真的教师。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他要心中有他班级的学生,知道哪些知识点对于哪些孩子来说是容易理解,哪些又是困难的,他能想象出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怎样进行的。
他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在实施这一原则,并不采用任何复杂的机器和设备。他们找出一些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从具体事物中反映出来,而对于这些事物是可以观察到,可以下结论和判断的。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思考,而不是将所有的知识硬塞到他们的脑海中。
原来,上好一节课并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