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家长可能都对孩子的拖拉感到很无奈,我也是。明明可以半小时写完的作业,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才只写了个开头。向老师求助,老师会说,孩子还小,家长要有耐心。跟其他家长交流,大多数家长也只会说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真的是这样吗?孩子为什么会雅拉?有什么好办法吗?还是只能任其自然,长大了就好了。
事实证明,很多事情并不会长大了就好了。作为家长其实应该试着去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他们一些行为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只是我们家长忽略了。我想我们应该努力行动起来。于是,找到了这本《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弄清楚孩子拖延的心理,并试着采取一些管用的措施,让孩子的习惯变得更好。
你以为放任不管是对孩子好?错了,他们拖延是因为背后的心理压力。作为家长,应该去找到根源,帮助孩子缓解过大的压力。
1 认识拖拉
(1)拖拉并非天生,而是一种习惯。
有拖拖拉拉习性的孩子,往往深信自己先天就缺少了某种基因,或大脑里的某个部位受损,所以做任何事情就是会拖拖拉拉,他们认为拖拉就是人格的一部分,永远都不可能改变的。他们对于这种状况与对自己,都感到无助且无望。因此,当听到大人批评自己拖拉成性,他们不但深信不疑,并且更加名正言顺地继续这种恶习。
(2)孩子拖拉是为了引起注意
孩子的拖拖拉拉并不是一种习惯,而只是单纯想要引起父母或老师的注意。
2孩子为何不愿意改变?
(1)总有人在背后帮他收拾烂摊子。
大人的帮忙,使得孩子从未尝过拖拖拉拉所导致的苦果,导致他们错误地认为这种恶习似乎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久而久之,把大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
(2)觉得无助且无望。
孩子也许因为觉得改变无望而受挫,所以继续拖拖拉拉。
(3)累积了太多的压力。
家庭沟通不畅已经累积到了压力、愤怒与憎恨的爆发点。
(4)沟通的时机不对。
几分钟前才被严厉斥责或遭受处罚的孩子,可能还停留在丢脸且生气的情绪中,在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愿公开讨论他的行为或听取建议。
(5)老是忘记惨痛的教训。
孩子是健忘的,他们经常在尝过恶习的苦果后没多久,便将它们忘得一干二净,或者没有把惨痛的苦果与原因联想在一起。
解决孩子不愿意改变拖拉的方法:
(1)制定能鼓励孩子立刻采取行动的做事规则。
规则一:作业第一,写完才能看电视;
规则二:家事第一,做完才能和朋友出去玩;
规则三:持续一整个星期都能准时准备好上学的事情,放假时才可以去逛购物中心。
(2)遵循鼓励孩子戒除恶习的两个步骤。让孩子明白拖拖拉拉只是一种习惯。把你正努力改掉你自己拖拖拉拉恶习的过程告诉他,并让他遵循你的改变模式。
(3)厘清沟通所导致的压力问题。先给他一些时间自我冷静,然后再和他讨论其不当行为。等下次孩子再拖拉时,准确地对孩子指出其行为不当之处,让他明白如果能准时把事情完成,生活将会如何不同。
3 如何帮助孩子改变拖拉
(1)让孩子目睹改变的实例或分享你自己的实例。
当孩子们亲眼看着别人摆脱某项恶习时,他们会改变对于拖拉习惯的看法,从认为是不可能改变的,变为相信一定可以改变。
(2)适时赞美孩子。
以做家务为例。当交代孩子做家务时,父母通常不会感谢或赞美他们。为什么要感谢或赞美呢?他们只是在做分内的事,不是吗?的确,有些孩子在完成父母交代的事后,虽然没有得到任何感谢或赞美,却能感觉到一种满足;但也有些孩子却因为觉得被忽略,于是一再拖延工作或什么都不做,故意惹父母生气,以引起父母的注意。可见,“正面的关注”(赞美)确实可以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帮助他们摆脱拖拖拉拉恶习。
(3)制定鼓励性规则。
立刻制定做家事与功课的规则,切勿拖延。例如:
功课做完了,才可以看电视。
交代的事完成了,才可以玩电脑。
早上如果花太多时间准备上学,晚上就得提早上床睡觉。
放学回家后,必须把换下的衣服、鞋子、书包与上学用品都收拾好,才可以去做想做的事。
把孩子最喜欢做的事情当成交换的条件,让他自动且立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个方法正在实践中,原来还担心这样的方式不好,看来还可以。
(4)利用绝对时间技巧,让孩子乖乖做完。
这个方法就是规定孩子在3分钟或者5分钟,还是1个小时,这样的绝对时间内完成某项任务。可以通过定闹铃的方式进行提醒。
避免只催孩子“快点”,这样么有时间界限,孩子还会无辜拖延。
(5)制订奖励清单
与你孩子一起制订一份他喜爱的奖励清单,同时也让他把心中负面的、讨厌的想法一并列举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有助于彼此敞开心房想出新的点子;二、让孩子写出自己的喜爱清单,会让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
例如,对五岁大的孩子,你可以这样对他说:“如果愿意乖乖地把玩具收好,不拖拖拉拉也不闹脾气,我就让你吃最喜欢吃的饼干,或者其他你想吃的饼干。”
(6)压力式激励
当事情出现负面结果时,人们总会把它视为一种惩罚,而不是一种奖励,但它们也可以是奖励制度的一部分,而且其效果有时候会比正面奖励更好。
让孩子“为后果付出代价”,其实就是一种“压力式激励”。尤其当孩子对“得到奖品”这件事毫不在乎,但却害怕、痛恨“失去权利”时,尤其适用这种激励方式。
“你很清楚规则的,如果你放学回家后没有先把作业写完,就不可以和同学出去玩。”当孩子在面对这类的选择时,很快就会认识到,是否可以做出让自己快乐的选择,关键在于是否做了自己该做的事。
在这个规则中要注意,彻底执行规则才是真正爱与支持的表现,才能帮孩子改掉拖延习性,而孩子也会因此而变得比较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