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大三学年的9月份,就要开始思考自己本科毕业之后将何去何从。
按大类分:继续读研 vs. 直接工作
读研的选择:国内 vs. 国外
国内读研方式:保研 vs. 考研
国内读研种类:学硕 vs. 专硕
这也是在面临决策时,我们需要思考的顺序。(由于我只对于我所选择的路径比较熟悉,对其他选择并无发言权,所以仅从我的角度分析一步步选择)
读研还是工作?对很多人来说,这越来越不成为一个需要犹豫的问题。
读研的动机有很多,其实每一条都可以支撑你选择它:本科学的东西还不够(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研究生学历是入职门槛(比如想要进某些热门行业、大公司,学历要求是研究生起步)、想要更换学习的专业(如果本科的专业不是很喜欢,而本科又没有机会转到心仪专业的话,这时是转专业的一个很好的时机)、单纯的不想工作(这也是一部分人读研的原因,不想早早面临社会的毒打hhh),等等。
前面说的这越来越不是一个问题的原因是,更多的人在选择继续深造。越好的学校读研比例越高,而且全国平均的读研比例也在升高。本科学历在初次找工作的竞争中越来越失去优势。
当然,对于某些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言,工作经验的效用远大于继续待在校园里,所以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慎重考虑。
选择要继续深造之后,下一步就决定要在国内还是国外,以及是考还是保。平心而论,个人认为最smoothly的道路是保研,这也是大部分专业排名靠前的学生的第一选择。
保研的准备是分散在大学里的每一年的。
高GPA是基础,专业排名的百分率至少要在本专业的保研率之内,这样才能有较大的可能参加这场竞争。
认真研究学校推荐免试研究生综合测评的评审细则,大部分学校都不止看学术成绩排名,还要考虑包含科研能力、学生工作、志愿服务、文体奖励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不同项目有不同的分数,最后加权得到综测排名,以此获得推免资格。所以这就要在前三年根据细则里规定的竞赛、论文发表、文体活动等项目,积极参与,努力拿分。这样最后才能有较大的成功可能性。
当然取得校内推免资格之后,参加夏令营、拿到目标学校offer,大四学年9月份在系统中被录取,这个流程才算结束。
如果能够保研成功,那么整个大四学年的时间基本上都可以自由支配,用来实习、搞科研、去旅游都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可以“无事一身轻”,放飞自我hhh)。
考研和出国留学申请都是一个相对更加长时间的“作战”。在这之间也面临着一个选择。
问问自己,是否想要出国读书?
自己就读的专业在国外发展怎么样?
出去之后能否适应?是否有能力照顾自己?
经济上是否允许?预期硕士毕业后的回报相比本科毕业可获得回报的增长能否大于去国外读书的投入?
未来是否想要留在国外?这个行业未来在哪里的发展更好?
能不能坚持几个月复习研究生考试?能不能每天足够自律完成复习任务?
准备托福/雅思、GRE/GMAT 和复习数学、英语、专业课等等之间更加擅长哪个?
……
可以从各个角度对自己提出疑问,然后,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答案。
当然,对于在国内读研的学生,选择就读学术硕士(一般3年,目标是培养博士研究生)还是专业硕士(一般2年,目标是就业)是下一个选择。
在我自己觉得保研希望不大于是直接放弃之后,想了想书还是要读的。让我几个月自己埋头复习,我觉得我的劲头和自制力也远不如高三时期,未必能坚持下来。再加上本科已经有的交换经历,让我觉得去不同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想要再有一段长期生活在国外的经历会越来越难。所以就选择申请国外的学校了。
申请之路也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