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今天看完了《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八章——避免无根据的假设——感觉智商又被碾压了。这一章主要围绕着“预设谬误”这一主题展开,个人感觉这有点像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叫做“先入之见”。
本章的五个谬误类型几乎都是在谈一些成见:
——对自己而言,这些真实存在的先入之见可能不易察觉,但是别人却能看得真切,这无疑会妨碍我们的批判性思考。
——而对于别人而言,现实生活中不乏那些各种各样的巧妙利用“先入之见”的陷阱,而我们往往一不小心就掉到坑里去了。
每个人都有可能有自己的意识盲区,这篇文章就是想通过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来发现自己那些不易察觉的思维漏洞。让自己成见少一点,也让自己不那么容易点进坑里。OK 发车啦!
上图是本章的思维导图。在开始分析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要强调一点,“举证责任”跟它的上级目录“窃取论题”其实是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前者是与“辩论场景”直接相关的,大致可以这么解释:
在辩论场景中,如果争议双方对于某个问题具有矛盾性断言的时候,争议的一方或者另一方有责任在特定阶段(一方、另一方、僵持阶段)为他们的断言提供支持理由。
那么为什么会放在这里呢?嘿嘿,我斗胆猜测一下,估计是编辑没有安排好内容大纲,放着也有点尴尬,去掉也不太好吧。
撇开了这一层,那么对于“预设谬误”的讨论,就变成了对于五个非常清晰、独立概念的探讨——窃取论题、争议前提、复杂问语、虚假选言和例外谬论。下面试图来一一介绍:
1、窃取论题
简单地说,一个典型的“窃取论题”就是直接把结论当做原因,这显然有问题。看看下面的对话:
A:你为什么不喜欢 Brody 呢?
B:因为他又自大、又让人讨厌。
A:他哪里自大了?
B:他一直都很自大啊,像一只骄傲的小公鸡。
这个例子中,B对于“他讨厌 Brody 这件事”的原因解释就是一个典型的“窃取论题”,它提供的原因就是他得出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乎逻辑的。(BUT 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都这么处理?)
2、争议前提
对于“争议前提”这一点,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不要让自己的论据自相矛盾,这会大大削弱自己的说服力。身边有个的例子,我爹有位朋友号称“我很讨厌美国”,一提到美国就骂骂咧咧,觉得美帝美到处都是问题。但是,周末去电影院时,他看的是《速度与激情8》;夏天穿的衣服是金州勇士队库里的30号;连他女儿也在斯坦福上大学......这就很容易让人质疑他“很爱国”的可信度——毕竟你所提供的证据全是削弱“你很讨厌美国”的这个前提嘛!
不过,这个谬误其实很好解决——谨言慎行,言行一致,让相冲突的证据减少,就可以加强说服力。
3、复杂问语
好了,这一点需要注意了,这是个非常容易掉进去的坑!先看下面这个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你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样颓废了吗?”请问你怎么回答?
回答“是”,或者“不是”。好像都不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出在如果你一回答这个问题,不管答案是什么,你都相当于默认了这么一个观点——你原来是很颓废的。而这一点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撑?或者只是对方的主观臆断?——这就是“复杂问句”里会存在的问题。
那么怎么去避免掉进坑里呢?还是要警觉问题之中,也没有未经证据支持的前提。
4、虚假选言
“虚假选言”也比较有意思,正如思维导图里所说的——它发生在在断言的一个选择中,只有两个互不相容的备选项;并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怎么理解?我高三的时候,班主任老师就跟我说:“你是想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还是想一辈子呆在这个小地方?”当时我听完很受震撼,于是发奋苦读,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现在看来,班主任老师想得太简单了,当然,我想得更简单。
现在看来,难道除了“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和“呆在这个小地方”之外,就没有第三条路了吗?我出国留学行不行,我自己开微店创业也不可以,直接去蓝翔学开挖掘机呢?何况,我上了大学也可以再回到这个小地方啊?
要有批判性思维啊!
5、例外谬论
“例外谬论”讲的是对于一个事件,我们经常忽视它的小概率发生情况。这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比如我们一看到黑人,就猜测他会打篮球;一看到帅哥美女,就觉得他们肯定很高冷,估计很难接近。
这些确实最有可能,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招聘的时候,985 的名校毕业生也不见得能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去除成见,用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们。
最后,怎样去发现和避免先入之见?
这里是我的心法:自我察觉,警惕可疑的前提,去除成见,用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