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话有多动情,陪伴就有多深情。
按照中国的春节日历,今天是除夕夜的前一天,家家户户已经开始张灯结彩,年味儿的气息说淡不淡,说浓不浓,味道已经弥漫在了大街小巷,每顿饭都开始伴着乎近乎远的炮竹声。豆先生发来了一条微信“呼叫,呼叫,有事有事”,对于这样的信息,已经习以为常了,豆先生是个非常有目的性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惜添油加醋渲染故事的严重性。比如此时,用呼叫的形式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也许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情,也许只是告诉我,他要开始吃午餐了。
“昨天和爷爷聊天,他说大年三十的晚上应该是团年饭,但几乎每年都是他们两个老人吃饭,听得我很心酸”。短短的一句话,突然让我不知所措,我没有意识到他会告诉我这样一件事,也没有意识到豆先生会如此心疼他的爷爷奶奶。他是个理性大于感性的孩子,很少把内心的感情直接表达出来,我知道,豆先生在北京的时候,极少接到爷爷奶奶的电话,至于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过去,那就更少了。甚至我会提醒他,给爷爷奶奶打个电话吧,毕竟那么惦记着。
他的爷爷,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退休元老,退休没事做,但也终究不会闲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每天最多的时间就是捧着历史书,带一个老花镜逐字的琢磨,我试着去掂了掂那本历史书,如果要我看,估计会花个三年五载吧。中间有折叠的一个小脚,爷爷说,不用给铺开了,后面的还没看,做个标记。至于前面看过的,除了显现出泛黄的样子,上面还有彩笔的标记,大到有些标题就画了一笔,小到下面的注释就画了一个圈。他说,他对历史感兴趣,从小到大,从未变过。如果你坐下来跟爷爷闲聊,你不用说话,他可以跟你讲上个一天一夜,也不会嫌累的,如果你正好对哪位历史人物感兴趣,那你就有耳福了,爷爷会给你细细分析,故事情节加上人物心理活动,惟妙惟肖的讲解,你听得有劲,他讲得更有劲。我曾经想问他,这么多东西,是背的吗?想了想还是没有问,我想,应该是感兴趣,看了就能记住吧。那可不只是中国的历史啊,连国外的历史都能够细说一二。爷爷说历史的样子,真的是可爱的,一副认真的模样,像一位教师在传授学生,又像一位老者在讲阅历而已。总能听到豆先生抱怨,真的好想去洗澡,爷爷讲起历史来又滔滔不绝了。一说到这里,我就会笑,画面感也油然而生,老人有个兴趣也是极好的,时不时还研究一下现代科技,如何微信,如何视频,如何发红包,我想,像爷爷这样的老人也不少吧。
再说说他的奶奶,从你一进门到最后出门,一直都会是“呵呵呵呵”的乐呵声,有时候可能没讲什么开心的事,抑或是根本没讲事,她都可以一直保持着这个笑声。这是个很容易满足的老人,豆先生刷个碗,就可以迎来铺天盖地的夸奖,更别提豆先生最后成功的炒成了一盘菜了,那个赞扬,恐怕就那一百多平米的房子,都装不下了。都说,知足者常乐,真的应了这样一句话,奶奶的身体还算健朗,哪怕稍微有点不好,打电话说的永远是小毛病哈,并且带着“呵呵呵呵”的笑声。夸她手艺好,她乐呵呵的,夸她勤快,她乐呵呵的,看到哪位好久不见的亲人,她更是乐呵呵的。我从来没有看到她板着脸。哪怕爷爷跟豆先生抱怨团年饭的事,她在旁边还乐呵呵的说,没事没事,都习惯了,接着又出门为家里准备年货。豆先生的父亲,快年过半百了,也吃了半百年奶奶做的饭,我想,这应该是作为儿子一辈子最大的荣幸了吧。
豆先生说,今年的团年饭要陪爷爷奶奶吃。说的过程中,他红了眼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如此深情,如此认真。
我记得爷爷跟我说过,豆先生小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送他去上学,中午奶奶做好了饭还给他送到学校,下午三四点钟又会去接他放学,我记得爷爷跟我说过,豆先生小的时候,想吃零食,不敢管爸爸妈妈要钱,从来就是管爷爷奶奶要,爷爷奶奶还乐此不疲的给,并且往家里收购好多零食,担心豆先生挨饿,我记得爷爷跟我说过,豆先生小的时候,爷爷上哪里都带着他,奶奶吃什么都想着他,后来我没有问过豆先生这些,也不知道他还记不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