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书原因
忘记在哪部电视剧出现过这本书,当时印象还挺深刻的,我就买了回来。但一直没开封,最近从书架看到了,就选了来看。
二、读后感想
这本书很特别,我以为是讲一个故事,原来是通过一封封书信讲述一个贫穷但有情怀的作家与一间二手书店的售货员之间的故事。
美国作家海莲在杂志上看到英国书店刊登的广告,就写了信问书店的书和价格,书店的售货员弗兰克 德尔回复了,于是就开始20年的通信往来。
这一封封信,给我的感触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书店极尽所能地棒海莲找她想要的书,海莲得知英国的伙食不好,给他们寄肉和鸡蛋,书店的人又给她回了一封封温暖的信,还给她寄了一些小礼物,并多次邀请她到英国去旅游,他们会给她提供住的地方,会带她去玩。
只是很可惜,信通了20年,却因为各种原因,海莲始终没有存够钱去一趟英国。直到弗兰克德尔去世了,她从他夫人那里把信拿回来整理成了这本书。
笔下的情谊,书的情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都让人很感动。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信任、坦诚,这种情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像汉芙那样,对他人善良、坦诚,爱护书籍,多看书,也要像弗兰克·德尔那样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件事。也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走在查令十字街上,亲眼看一看这个演绎着二十年时光奇遇的书店。
最后,“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这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鼻子酸酸的。
三、精彩摘抄
1.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2. 我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我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
3. 好书像真爱,可能一见钟情,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杳远理解和同情却总需要悠悠岁月。
4. 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5. 我把它端端正正地摆在案前,整天陪着我。我不时停下打字,伸手过去,无限爱怜地抚摸它。
6. 我用这双老手做的东西有幸能交到喜欢它的人手上,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儿。
7. 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谊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8. 阅读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行为,所以重度书痴大都是孤独和寂寞的。
9. 语言创造了“寂寞”这个词来表达一个人而感到的痛苦;“孤独”这个词来表达因一个人而感到的光荣。
10.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身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
11. 从阅读的需求面来说,一本书的再阅读不仅仅只是可能,而是必要,你不能希冀自己一眼就洞穿它,而是你十五岁看,二十岁看,四十岁五十岁看,它都会因着你不同的询问、关注和困惑,开放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12. 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极多开创力十足且意义重大的书,我们当下的社会并没有那个能力一眼就认得出来。
13. 我梦到那儿的次数太多了。记得许久以前,有个人对我说,那些去过英国的人,都能在那儿找到他最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我想去英国,是为了找英国文学。他说:“它们就在那儿。”
14. 每年一到春天,我就会“大清仓”,把一些我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全丢掉,就像我也会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同样道理。
15. 我个人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16. 一个城市不过是几条巷道、几间房子和几个人的组合。没有了这些,一个城市如同陨落,只剩下悲凉的记忆。
17. 我从来不买没读过的书——否则,不就和买了一件没试穿过的衣服同样下场吗?
18. 弗兰基,这个世界上了解我的人只剩下你一个了。
19. 我们都健在,可不是吗……
20. 我一直相信: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填了地址、贴上邮票,旷日费时投递的书信具有无可磨灭的魔力——对寄件人、收信者双方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