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公司里你向领导提出策划方案,同事里却有人跟你唱反调,还是你的下级,他的下场会是什么?
一定是把他职位有多低降多低,有多远让他滚多远,如果刚好他犯了错误,让领导厌恶,那是正中下怀,找借口辞退。
然而在千年前的宋朝,正好有一个这样的领导同样要把反对派打倒,他是谁呢?
他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曾两次担任宰相而又两次罢相,发动了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包含青苗法,保甲法等一系列变法制度。
公元1069年,彼时正在变法的王安石面对着这种情形,对一个人他却并没有火上浇油,而是不止一次为他开脱,他是谁呢?
他就是苏东坡。
苏轼一生可谓坎坷不平,苏轼终年64岁。在这漫长的生命长河里,他送走了两个妻子,一个爱妾,一个儿子,双亲的离世。生如逆旅,他却能够复原心情,不仅创造了中国的66道传统美食,还写下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传于后世,史上还没有谁的艺术成就能掩盖他 。
同一时期在朝为官,又同样为国为民的两人却在政治问题上朝着两个方向使劲,这也使得大宋王朝后期出现了内忧外患的局面。
而王安石面对政敌苏东坡,为何会帮他求情呢?
一,苏轼人品贵重,是有才之士
苏轼是真名士,不懂明哲保身,嫉恶如仇,从官多年仍未被官场形式所变,“社会是社会 ,我是我”不因外物改变人生信条,不为潜在规则降低底线。诗文,处世都是亦庄亦禅的人生境界。
这样的他导致皇帝反感,闹过乌台诗案,而且个人天才光环太耀眼,小人常常畏惧他的才华,纵使懂得谦退之道,也逃不过政敌的欲加之罪,一贬再贬。
而且苏东坡的老爹苏老泉对王安石厌恶至极,
苏洵曾写《辨奸论》羞辱他:
“穿大臣的衣服,吃狗吃的饭食,像囚犯一样垂丧却能口吐诗书礼易。”说他是国家一大祸害。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仍多次救苏轼于危难之中:
乌台诗案替他在神宗面前进言:“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一句话让神宗收回对他的死刑。
苏轼自觉不习惯朝廷中斗争申请外放,王安石身在官场,深感东坡其人百年难得一见,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文人惜文人,君子敬君子。
不止是王安石,同时代的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宰相韩琦,黄庭坚 ,秦观都对苏东坡的才华和人品敬佩不已。
苏东坡的出现是自然的馈赠,不然我们不知道世上有如此人物,比想象中的十全十美的人更具灵窍。
他死后被宋徽宗封为文忠公,“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这谥号对于东坡而言 再合适不过了。
自古以来“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如此有才华,又如此忠正之人博得宰辅青睐倒也不难理解。
二,王安石排除异己,却非小人
对于下属,这是一领到工资就送给下属喝酒的上司;对于皇帝,这是直言相劝,不会㛀媚获宠的官员;对于妻子,这是个忠贞不渝,从一而终的丈夫。
他不爱金钱,不爱女色,不爱奉承,不爱洗澡,但却执着于梦想,执着于自己为国为民编织的丰满的网,认定那张网会造福黎民。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自信,自信自己的雄才伟略可以和商鞅比肩,可以和邹忌媲美。
他提出来的一系列举措,相当于现在的国营贸易局和征兵单位,今人不知道的是这是千年前的王安石先创。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王安石没有为他的政治生涯交上满意的答卷,也没有为他的变法画上句号,而是以百姓生灵涂炭的生活终结了这场国富民穷的变法制度。
《东邪西毒》中欧阳锋说过,每个人都渴望翻过一座山,但或许翻过去之后发现其实也没什么,或许还不如那一边。
王安石在政治理想上固执的想要达到山那边的景象,结果却害的国家上下怨声载道,百姓苦不堪言。但不能因此抹杀他正义凛然的秉性和伟大政治思想。以及他不顾政治立场为反对派求情。
三, 意见不合是真,惺惺相惜也真
苏东坡王安石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神童,从小就展现聪明过人天赋;都是跻身唐宋八大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造诣极高。
东坡死后千古流芳受人爱戴,王安石死后谤满天下,誉满天下。但是他们争执过,为了政治:
诗人出炼狱,政客遭打击,事后多年两人摒弃官场中的身份把酒言欢,这才真是回归心灵,握手言和。
多年后王安石向苏轼提到这个失败的变法,能够从他的口中听到真心的见解,“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饴”。
他们一起吟诗作赋,好像官场上的蝇营狗苟从未发生,政治上的一切都如过眼烟云般飘过。两人仿佛从未有过芥蒂,只有心胸宽广的两人才会做到这样。
柴静曾经说过“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有信心,祖国明天会更好!”
苏轼与王安石这样性格迥异,政治上意见分歧,生活上殊途同归的友谊在今时今日仍然值得后人膜拜,即使北宋王朝真的最后覆灭,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两人的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