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主分溪水的故事
2018-01-18 杨立新 白语茶座
点苍山十九峰十八溪造就了自然生态苍洱境,是世界级地质公园。位于苍山沧浪峰之巅的花甸坝,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等,被誉为苍山聚宝盆。据考,汉时就有西域氐羌族流徙而至之踪迹,是苍洱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时传统农业时代,花甸坝之水的治理和分配有三个民间故事。
故事一,花甸坝之水自古被大理坝子和洱源凤羽坝子共用。两个坝子的人民在实践中揣摩修建了一个分水点,(类似于李冰父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边长期均匀地共享。后来,或因喜洲这边对水的需要量大,这边的本主私自偷偷地将流向万花溪的分水沟渠扩大。奇怪,沟渠越扩,流向万花溪的水反而越小,而流向凤羽的水始终流量恒定。水去哪里了呢?
人们疑惑,就用豆糠撒在水里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花甸坝之东面的苍山沧浪峰、五台峰等山体内含大石头,山峰有暗洞通到大理坝子,花甸坝的水与点苍山接触点越多,水遇暗洞而遗漏的几率就愈大。可见,古人的智慧十分优秀,在花甸所建原分水点的意义何其伟大。
故事二,代代相传,五台峰之麓的圣源寺有“爱民皇帝”,洱海边河矣城的洱河祠有“洱河灵帝”。为充分利用从苍山花甸坝流出,经万花溪到达喜洲坝子之水,爱民皇帝和洱河灵帝决定对水资源使用作抉择。相商后决定各带器具盛水进行分配,爱民帝携带一个土坛,洱河帝携带一个竹编的一个箩筐,到花甸分水。结果爱民帝的点滴未漏,洱河帝装水虽多,一路下来,已剩无几。洱河帝哭,爱民帝笑。此事上苍知道后,说了一句话“洱河帝,你莫哭,迟栽早栽一齐熟。爱民帝,你莫狂,迟栽早栽一齐黄”的典故。
古时,喜洲地区以官道(基本与现214线平行,部分路段还存在)为东西界,以二十四节气为时,西则立夏节栽种,东则夏至节栽种,结果收割时历来相近一齐黄。直至洱水西流,情况仍然如此。这个典故相传几百年,现分析起来,大路西的气温,在洱海的自然调控下,稍高于路西气温,略高的气温促进作物生长期而成为一齐黄的主要因素。其次,路东的土质稍好于路西,水的保养功能也比路西的要佳。同时体现出中华先民,经千年来对大自然的研究而积累起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千余年来的指导,确实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也体现中华先民的聪明才智,对科学文化研究之精神和所作的贡献。
故事三,据说,为治理和利用鸡鸣江和万花溪之水,上阳溪本主用土坛接水,而文阁本主则用竹编的一个大箩筐背水。结果鸡鸣江点滴未漏,被充分利用,而万花溪水到处泛滥,未被充分利用,人民分水矛盾突出。以至不得不在五台峰、沧浪峰麓,沿山脚修了沟渠一直到周城,将鸡鸣江水引到北边满足喜洲地区农田灌溉需要。
古时的这故事,民间借典故暗讽执政为民的本主若不科学精细,不因势利导地尊重自然规律,一味鲁莽贪大,则会浪费自然资源。
以上三个民间故事,内涵相似,都围绕传统农业时代,关乎农业命脉的水源进行关注。说明苍山水资源具有唯一性,对大理坝子极为重要。治理者需要科学规划、统筹考虑,才能充分利用。当然,故事本身也显示出“爱民皇帝”、“洱河灵帝”等本主崇拜出现较早,影响力大,是喜洲地区白族人民的保护神。
作者:杨立新
值班编辑:Dual Weit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