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我都不禁吐槽自己是个标题党,但是看了别人发的文章题目都是这个样子,我就厚着脸也用一用。
我是在大一的寒假时才意识到自己应该读书了,这归功于我看过的一本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这里就不介绍了。
寒假时意识到自己应该读书,18年没读过几本书的我,抱着《瓦尔登湖》啃了半个月才啃掉大半本。之后我便放弃了,因为对我来说太难懂了。之后,我破罐破摔的放纵了自己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我不分昼夜的打游戏,看韩剧。
但是,我很慌。
游戏输了我慌,赢了我也慌。我总觉得我不应该这样做,但当时脑子还没有成熟的一个看书的体系,总觉得看书太虚。
直到我无意中看到《乖,摸摸头》这本书,(我不是广告,这本书真的带给我太多的改变)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好多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生活方式,之后我搜索了作者的信息,我发现他一个很特殊的身份——作家。
之前看春晚《昨天,今天,明天》,宋丹丹饰演的白云嘲讽主持人崔永元,说,这样的人还能出书?自此,我觉得作家没有那么具有学术性,仿佛是个人都可以出书,出的书更是良莠不齐,所以我有一点看不起作家,我觉得那是穷书生,或者在别的领域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干的事情。但大冰改变了我的想法,他让我觉得,一身多职并不是在某一领域混不下去,而是在每一个领域都游刃有余。我佩服他的经历,我佩服他的交际圈,我佩服他的文采,我更佩服他的思维方式。于是,我想改变。
改变开始了,但是没有人引导我,我开始猛冲,瞎跑。
开学,我频繁的进入图书馆,一次借一堆书,每天同学们打游戏,我就在床上看书。什么书都看,看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环保报告、历史事件,一天一本或者两天一本。差不多持续了一个月吧,我疲惫了,因为我看不到一点点改变。我的论文还是写不出来,平常说话还是没有条理。
但是好在我没有完全放弃,我减少了读书量,每周两本或者三本。时间充裕了,我没读完一本书,我就一直在思考这本书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些人物到底影射了什么形象。通常我一天就读完的书我可以想两三天。一直在思考,这感觉非常充实。
直到开学三个月一次偶然的活动,我们一群人聚在一起玩儿狼人杀。这是一个十分考验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游戏。一开局,我关注每一个人的神态和语言,试着从他们的发言中找到关系。
尽管这是个游戏,但到我发言的时候我依然很紧张,但我就是在说话声音抖颤的情况下说了我的分析,足足有一分钟,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尽管最后知道我分析的是错的,但有好多人结束之后问我是不是“老玩家”。这是我第二次玩儿。
我现在敢说,我看到改变了,不仅仅是从那次游戏的分析上,也从平时与人交谈上,我能下意识的组织语言,尽量使自己说出的话具有条理性。
开学三个月,加上寒假一个月的“启蒙”,从语言毫无逻辑变得基本条理清晰,对我来说,很快。
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