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P51-55
今天学习的是关于初次谈话,还有后续后续谈话的大概的思路、流程图。
但我们不能十分严格的按照思路走啊,如果我们严格的按照思路走的话,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咨询根本就进行不下来。这需要咨询师心中又要有思路,所以这个思路我们要十分熟悉,而实际聊的时候还是尊重来访者的步伐,尊重当事人的具体情况。更多的关注到当事人本人。
咨询师一部分是心中的大思路要在,但是另外部分就是始终以当事人为主,根据当下的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大概思路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我们对要非常熟练,也不要严格按照,因为咨询的进程是由当事人决定的,不是咨询师决定的。
一、harry老师的初次晤谈,也就是首次咨询怎么做?
1首先要初步了解问题。焦点解决也是要向来访者了解大概什么情况的。而不是说上来就是目标资源一小步,焦点是属于心理咨询的学派之一,当然要遵循众多心理学派的特点。虽然说不深挖原因,但是咨询师也是要了解他大概什么情况的,要不然无法去帮来访者。
所以初步了解大概什么情况:时间、地点、人物,这个事件发生发展怎么来的,有什么影响,当事人怎么应对的,怎么思考的,有什么打算等等。
咨询师都要去做探讨,然后才会更清楚这个问题。
并且要去了解,当事人可能更想聊的是什么。怎么样聊对当事人会更有帮助?这就焦点解决始终把来访者放到第一位。因为当事人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2接下来要确定晤谈共同大方向,以终为始始终是最重要的。
那接着就是探讨:奇迹以及偏好的未来。这个其实就在建构目标,
第一步是在了解主题。了解主题大概什么情况。
那么第二步就是在探讨目标。
3第三步例外。第三步是在探讨例外。探讨例外时,若来访者已经意识到的,就鼓励他多做,若来访者不知何以做到的,就建议他回到观察,意识化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4那么最后就是行动。
这就是主题目标例外一小步,大概就是这样的思路。
二、Harry的后续晤谈。
后续晤谈也就是后续咨询,比如说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等等。
先去问来访者有没有更好。
如果来访者说变更好了:要去探讨这些改变跟目标有有没有关系?(因为咨询都要紧扣目标,有哪些改变呀?这些改变与目标有没有关系?),
如果来访者回答是:有关系。
咨询师就问这些改变或实现够不够用?
来访者若回答:够用。
那么这场咨询就可以结束了。这就是焦点解决谈话中的最顺畅的这样的一个思路。
但实际咨询不会这样顺畅的一个情况的。
实际咨询中可能来访者说他是有更好,改变与目标有关系,但改变并不够用。
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探讨:既然不够用,怎么个不够用,还需要发生点什么,还需要做点什么?
但来访者也可能会说是有改变,但是跟目标没有关系。
没有关系怎么样怎么办?
咨询师就要跟来访者探讨做些什么,可能跟目标就有关系?就是做一些什么不同的事?。
那如果来访者说没有更好,怎么办?
没有更好的时候,咨询师就问来访者:你有其他的改变吗?
(因为即使他没有更好,也可能有其他的改变的)
来访者说:有。
咨询师就接着探讨:有的话跟目标有关吗?又回到之前的流程中:有关会怎么样?无关,看能做点什么。
如果来访者说其他改变也没有怎么办?
咨询师就和他探讨:什么都没有更好,有没有其他改变?看看做点什么,可能会让他朝着他的目标前进?
这些都是理想状态。实际咨询的时候往往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但这个理想状态的思路框架需要我们非常清楚。
三、SKIare的初次晤谈。
首先是目标设定看当事想达成什么,就是看他想要什么。希望怎么样?
(实际咨询的时候,还要①正向开场,②要看看来访者什么类型,看他是自愿还是非自愿?③要讲咨询的一系列原则。)
实际咨询不会直接很快就到目标,因为当事人想聊什么话题主题,这个都需要聊一会,才可能更清楚。
1、假设已经聊到目标了。如果来访者要的是负向目标怎么办?
比如他说:我再也不想跟我妈妈吵架了。
①这就是来访者想停止负向行为。他是以“我不想要”开头。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问他:“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你是希望怎么样呢?”
也就是问来访者“你想要什么呢?〞
“你希望做什么事情来替代呢?〞
但是是跟来访者探讨他想要什么时,一定不要聊那么快,太快的话,来访者就感觉到咨询师在逼问他。
比如他说“我不想要什么〞这个时候咨询师马上问他,“那你想要什么?〞
来访者就感觉到咨询师可能在指责他。所以这中间,咨询师都是要去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当事人在说什么?
并且咨询师要可以允许对方在他的负向的问题里待一会儿,他如果他愿意的话,如果他需要的话。
而不是咨询师那么快的往前拉,那么快的往解决方向走。这样的话当事人是很不舒服的,
任何时候咨询师都要以关注当事人这个人的感受为第一位。
②<如果来访者的目标是希望别人改变。>
以下的思路来探讨这个话题,大致可以分为5步:
第一步:比较好奇的和来访者探讨:“是什么让您感觉如果妈妈有改变,您就会有改变呢?”,
第二步:“不知道,您希望妈妈有哪些改变呢?”,在这一步里继续贴着来放着走,因为沟通的环节拐弯不能太急。
第三步:“如果妈妈有了这些改变之后,您会怎么样呢?”,
用如果或者假设的问句,继续和来访者在未来的脉络里边去思考,并且开始试图回到来访者身上,因为最终只有回到来访者身上,才会让目标变得相对更可行。
第四步:“如果您那样之后,妈妈可能会怎么样呢?”,继续和来访者在未来的脉络里边去思考,并且让来访者看到,当他自己有变化之后,妈妈就会有变化。
第五步:“那么您现在做点儿什么,妈妈可能会朝着您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呢?”。
拉回到现实中,因为有了前几步的铺垫,所以这个时候来访者往往是能更多的去思考自己有哪些变化的,并且在这一句问话里边问的是“做点什么,会朝希望的方向发展”。
③问来访者:“是什么让你希望他改变?”,“当他们没有改变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2如果来访者是正向目标,咨询师就要跟他探讨各种细节。
焦点解决特别看重细节,特别看重具体化。因为细节描绘的越清楚,越能更详细知道想要的方向。
3不管来访者是负向或正向目标,最后都要都会汇集到奇迹问句上。
(视情况而定,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中国文化背景下,往往用不到奇迹问句,可能更多使用假设解决问句)
如果今晚奇迹发生,明天早上起床的时候,问题解决了第一个征兆是什么?
你发现了第一个不同是什么。
你将会注意到你将会有什么不同?第一个注意到你不一样的人会是谁?他们会注意到什么?(让来访者观察到社会如何反应)
当奇迹发生后,还会有什么不同?嗯,除了这个不同之外,还会有哪些不同?(问这一块的目的其实就是让当事人更清楚他的努力的方向。)
“当他们看到你不一样的时候,会有什么反应,以及当你观察到他们对你有不同的反应的时候,你会用什么不一样的行为来回应他们?(这也是在循环啊循环问句循环提问)
4例外。
“什么时候这样的奇迹已经发生过?或者已经在发生了?”(这个例外其实是问咨询前改变。)
接下来再探讨:已经关于想要的这个愿景已经实现哪些了,已经拥有哪些变化了。那怎么做到的?(邀请来访者去看看或者问题何以没有发生,何时比较不严重,这也是都是例外)
这时候可以用评量问句来打个分。(不一定非要用,这只是思路图啊,实际咨询中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但是咨询师要对这个思路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使用评量问句时,来访者每打一个分数,咨询师回应时中间都要加很多的软化的语言,不能太生硬。
5反馈(赞美3一4个,桥梁,建议)
四、SKlare的后续晤谈
首先来看,咨询师要跟对方探讨事情有什么不同或比较好了。
(更中性的问法可能就是问当事人“这周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一样?”否则可能会让对方有压力。)
1对方很可能说没有变好,还有可能更糟了。
①这需要咨询师去确认倾听,倾听出比较来访者好的事情。
但是咨询师不要直接太过于明显,对于当事人说的不好的事情,该聊还是要聊,该感受他的感受还是要感受他的感受,不能目的性过强。
关注人在焦点解决始终是最重要的事情。而非为了解决而解决。
②倾听共情后,选出来访者变化的细节问他:何以没更糟?那如何应对的?这是要详细探讨的。
2如果来访者有一些好的变化:
咨询师就引出扩大增强开始,就是我们所说的EARS。
就是问当事人这好的变化是怎么来的?怎么做到的?当时用了什么方法?那还有没有其他的?
然后也可以去做一些评量(不一定非要做)
后续晤谈的评估就是可以问问对方我们大概还需要见面多少次?
(但在实际咨询的时候,咨询师最好不要询问。尤其面对青少年,他们很敏感,他很可能就会感觉到咨询师在嫌弃自己)
3最后一步都是给予反馈。
<如果把后续的晤谈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其实是在和来访者探讨:
这周过得怎么样?
①有好的变化,和你想要的是不是一致?
那接下来,还可以做点啥?
②如果没有更好。没有更好,那你怎么看?是不是发生什么事了?那所以接下来准备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打算?或许可以做什么尝试?
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