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算是句老话了,我们曾置身于人海之中,用这句诗表达自己的特立独行,不屑于苟且的活着,多只是嘲笑和无奈。
诗与远方,那是多少人的精神世界里辗转而放不下的梦。
那是第一个文字化的概念,而后三年,迷茫在高楼大厦中“苟且”着的我们,仿佛收获到了生活的灵感和动力,旅行,从那一刻,便不再是旅行,而是目标,人生的目标。
人是该有这般阅历,多看看这个世界,到处走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生活,和超凡的灵感。一切如此诗意,遥远却并非遥不可及,似自己的人生与那诗歌中的苟且,越走越远。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苟且,什么是诗,什么是远方,什么又是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这些词汇的定义,可以是一个人一辈子都参透不完的习题。
所以我想再谈谈今天遭遇的事。
一拨不同的人,我们准备从墨尔本飞到阿德莱德,再轮渡袋鼠岛。这些人里,有苟且的人,有向往远方的人,也有不明白何为两者的人,这样的人到处都是,你们大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将身边的人对号入座,本该是互不干涉着从这段旅行中汲取各自的营养,可以是快乐,可以是升华的亲情,可以是经历,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别的什么。
结果航班取消,矛盾激化到一个甚至可以被称之为滑稽的地步,匆匆忙忙,与时间竞速,牛头不对马嘴地吵闹,最后不堪地到达目的地。我评价为,用生命诠释浮躁二字,简直是狼狈,明明是来追逐诗与远方,却还要露出那副苟且的模样。
我说这么多不是想丑化什么,家庭旅行常有的矛盾罢了,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我曾因此抗拒过家族旅行一段时间,但是最近调节好了自己的心态,本来内心上就是不同路的人,即使要去到同样的远方,阅读同样的诗歌,体会出来的也是不同的味道。沉默着掠过,一笑了之,或许这样的经历还能成为饭桌上与朋友的一语笑谈,我有我自己的追求,他们有他们的,互相不屑,也只是无用的感情,最多用来代替的,也不过是冷漠。
但这次旅行警醒了我,警醒了我什么?或者是警醒了大家什么。
我总结道。
当我们心怀浮躁地去寻找诗与远方,那诗与远方从一开始便是苟且。
所以我问,苟且,诗与远方,生活,对我们而言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其实是答不上来,就拿那些敷衍的答案掩饰不安,所以有多少人自以为是地去寻找答案,却不知道这答案的问题是什么,而自己又为何需要回答它。对于不同的人,旅行可以是叶子中的一个人看书写信,到处走走停停,也可以是跨越极境徒步西藏超越自我的挑战。它却不能是虚无的,飘渺的,你以为这是对诗意生活的艺术化体现,其实就是很简单的逃避,你不知道。
所以还不清楚的人,你可以先尝试苟且而活,再看看何为远方和梦想。
对于有想法的人,如我之前所说,答案不同,虽说如此,但到最后,他们其实是一种微妙的东西。
苟且,远方,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互不干涉,却彼此体现对方的价值。那种微妙的东西,叫做心态。
心态和情绪不同,情绪可以从多方面甚至医学手段轻松地评断,心态却是很难抓住的东西。那是不仅仅是我们在不断地经历后,客观主观的看法,对事件乃至对人生和自己感性理性的态度,还是在个人的思想中富含着个性化的判断,以及艺术化的操作。
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心情这个词来用,实则偏差的太远了,掌控心态其实是门极其复杂的学问,那些能在每次不同的遭遇后,精准地抓住自己心态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们多是艺术家,作家,创造者,也或者是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人。
我这一年一直在学习剖析自己的心态,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诉求,也尝试过更难地解读他人的心态,即使这是许多心理大师才能够达成的工作。
这样的解读,它可以是毫无意义的,但对我个人来说,这是自己在觉悟后,赐予自己的一项最伟大的权限。
我清楚地了解我不想要什么样的苟且,而不得不接受哪些,我的心目中的诗和远方,和他们对我们无尚的意义,所以,直到最后,我明白,我将会把自己剖析地毫无盲点,然后感叹着人生苦短,咒骂生活无常,真正地从世界遁离。
这样活着,些许会很累。
但我不想活地愚蠢且庸俗,萎靡而浮躁,即使淡然一生,被遗忘,也要想为一名智者,读那诗,看那远方,偶尔逃离一会儿苟且的生活,在田园里唱一支歌给自然,谱写一本书给世界,而体会人生百态。
我无权也没有能力改变些什么,但我知道我们应该并且值得,如此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