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的初级研修在不知不觉中接近尾声,老师在群里催促每个人的作业完成情况。看到不少同学已完成作业,心里非常着急。我知道自己没完成作业,需要抓紧时间补作业,可总是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我也知道这是自己的拖延症犯了,不能控制自己,自我太弱,本我太强。可知道却做不到。
分析自己的原因如下:
1.最近工作比较忙,家里事多。我知道这是在对自己没有完成作业找理由,是自我防御的一种表现。
2.写作不是我的强项,每天要在自己的文字中加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能够在1000字左右的文字容量中完成高质量的书写对我是有挑战的。所以迟迟下不了笔。
3.最近很少看到同修们在群里发自己写的文章,觉得别人没写,正好自己这段时间忙,自己也就没写。这明显给自己又找理由,实际是自律出现了问题。这标准的是从众心理,归根到底就是自己太懒。问及几个同修写作业的情况,得知同修们几乎天天写,基本完成了作业,只是没往群里发而已,这才着了急,同时觉得自己太可笑,太自以为是,后悔、羞愧、内疚等情绪油然而生。同时想到了社会影响这个概念。
在一个群体中,我们都会受到他人的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一般认为,一个群体的抱团成长能够坚持到最后,不乏受到他人影响。这些影响有很多种,有的具有促进作用,有的具有懈怠、惰化作用。我想,一个群体的成长动力大概更多的在于它的促进作用。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1.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是我们平时说得: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远。在结伴活动中,每个人都试图自己干得快一些好一些,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含的竞争动机。个体可能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比如,他人的鼓励、认同、支持,就是一种促进。2.观众效应,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伴同、竟赛这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他人在场也会唤起个体对他人评价的认知,这可能是影响社会促进更为重要的因素。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他人评价,并逐渐学会关注他人评价,赢得好的评价。在场的他人也许对活动并无多大兴趣,但活动者却以为他人正在评价自己,于是激活竞争动机,产生促进作用。比如:我们加入了这个群体,为了更好地融入这个群体,也可能会模仿他人。比如别人每天都坚持写,坚持给其他的同学点赞、支持、鼓励。那么,我们就会更好地融入,也会坚持每天都写,给别人点赞、支持、鼓励。这既是受到别人无形的暗示,也是在模仿别人,同时也是一种从众行为,因为我们人,好像有一种天性,都想和大多数人一样。中国有句老话,叫“”出头的椽子先烂”。我们不想做那个特例,都不想做出头的椽子。所以,别人看我们的文章,我们也看别人的文章;别人给我们点赞,给我们支持、鼓励,我们也给别人点赞,给别人支持、鼓励;别人鼓励支持我们,我们也鼓励支持别人。良好的氛围就是这样形成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支持鼓励。
想到这里,明白了自己近来迟迟不愿写作业的原因,表面上是受别人的影响,实际上都是自己的懒惰在作怪。知道了原因,也就自己有了自知,并在觉察的基础上,最终成为习惯。当自己在完成订立的目标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坚持也许就是唯一致胜的法宝,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相信自己,期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最好自律,完成作业,迎接新的挑战,迎来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