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的朋友们,大家好!很久没有回来更新文章了。
我也大学毕业两年多、在职场历练两年多了。
现在的我和2015、2016年的我相比,多了一些沉淀。
无论是从知识的摄入上,还是生活阅历上,都收获了很多!现在的我已然是2.0版本的我了吧!
但成长的过程既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这种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些不那么友好的事情。
但我深知,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错误和不好上是一种非常无意义的消耗!
所以,我积极地转移注意力,把我的关注点放在了学习新鲜事物和接收新的观点上。
欣慰的是,我这样做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最近大脑里吸收到了很多与过往截然不同的观念。
有的甚至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原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而我却一直未曾意识到!
这也是我想回来继续更新的原因,我想把这些让我产生惊喜感的观点记录下来、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助到碰巧看到这篇文章的你!
so,let's start it .
(1),你有没有听过反塑造这个概念?
① 语言对人有反向塑造能力。
A,当你知道了某个概念,才可能去思考某个概念。
如果你都不知道这个东西,这个词汇,那你根本就不会去思考这个词,这种状态。
B,其次,你说的语言,你的用语习惯也在塑造你自己。
你选择用积极的富有创造力和改变的褒义的词,那么这样的词也反过来在塑造你。
相反的,你总是用消极,悲观,使人感觉到痛苦的词,那么你的状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塑造。
所以,当你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事物的时候,你下意识地倾向于用正面的词还是负面的词?
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然后体会一下不同的用词带给你的感受。哪一种会让你觉得有力量感,哪一种会让你觉得有压迫感?
C,再者,你可以通过语言的交流和沟通,来找到与你在同一个词汇量上的人。
如果一个人词汇匮乏,根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个单词。
那么他肚子有多少墨水,平常有没有看书提升甚至到人品这些已经昭然若揭了。
你只有与和你词汇量相当的人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如果你在想表达一个观点之前,还要向你的朋友先做一个名词解释。那你可能就会觉得和这个人交流起来比较费劲了。
其实,我和我妈妈沟通,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模式,我需要先向她解释这个概念到底是个什么,然后才能继续告诉她,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和长辈沟通要耐心一点哦。
② 肢体语言也对自己有反塑造力。
你观看过奥运会的直播吗?当赛跑的运动员冲过终点的那一刻,他们会自发地、不约而同地做下面↓这个动作。
把双手展开,举过头顶。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动作,这是一个扩展的、开放的、自信的、充满力量感的动作。
你可以先试着做这个动作,再做下面这个动作,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这两个动作是截然不同的。
环抱自己是一个努力把自己缩小的动作,人会在感到不安,紧张或者无力的时候做这样的动作。或是其他防御性的动作。
但是,神奇的是。你也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反向塑造(影响)自己的内心状态。
比如当你非常紧张,害怕,非常无力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做扩展的动作,自信的动作,这个时候你的大脑也会跟着调整。
你的大脑也会以为你现在其实是没有那么害怕的,你会感受到力量。
(关于肢体语言的反向塑造,在TED上有一个精彩的演讲。)
2,你的驱动机制是什么?
你可能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
你每天做了很多事,做了很多选择,但是你从来没有去思考。是基于什么驱动力让你做了这些事。
我把驱动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向驱动,一种是负能驱动。
这非常好理解。
A,负能驱动就是基于类似于这样的目的:
①我要变得更好给那些看不起我的人看看
②我的同事欺负我,我受了天大的委屈,我迟早有一天要变成他的上司,然后给他点颜色
③我的前女友因为我没钱跟别人跑了,我要变得很有钱,然后找个比她漂亮180倍的
......
诸如此类的动力,我都把它成为负能驱动。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动力,也确实会在一段时间内促使人进步。
但我劝你不要用负能驱动自己。
因为负能基本上都是基于外界的,也就是说,你接下来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别人,而不是因为我自己想变好,想成长。
而且,你会活得很痛苦,并且你很可能坚持不到你想要的成功的那天。
B,正向驱动就很简单了:
就是基于我自己想要变得更好,我想要我的外在和内在都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这时,你就是在为自己做事情,为自己做选择。
这个过程中,你会更有力量感,你的大脑里更多的是积极的美好的情绪体验。
并且,这种机制下,你会更有韧性。不会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
3,观察你的思维倾向。
思维倾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你的思维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你的一生。
而这个道理可能很早就有人给你讲过,但你从来不知道你可以自己做选择,你也可以纠正你的思维倾向。
比如,如果你身边有5个同事,有2个很喜欢你,经常与你交流;有1个好像讨厌你,经常针对你;还有2个对你无感。
那你会怎么做呢?
你会不会想,从小就被教育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然后就主动去向这个讨厌你的人示好?
或者,因为这个同事老是针对你,所以你总觉得闷闷不乐,顺带着都不喜欢这个公司了,上班像上坟一样?
其实,这就是思维选择的原因。
你会这样想,是因为你把关注点放在了那一个讨厌你的人身上,
↓
而你关注的事物会扩大,所以你满脑子都是那个讨厌你的人给你带来的负能量感和压迫感。
↓
久而久之,你的情绪体验非常不好,然后你甚至会放大到整个公司的环境上。
这种时候,你只需要稍微纠正下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喜欢你的同事上就好了。
就像你考了99分却不感到开心,还问自己为什么不是100分?这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这就是思维倾向的问题。
只能看到不好的那一点,看不到好的大多数、大部分。
如果你有这个误区,赶紧纠正了吧,因为你会发现在很多事情上,你的思维下意识地就帮你做了选择。然后你陷入了糟糕的情绪体验中......
4,你如何看待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这些说法?
在童年阴影这个概念还没有进入到大众视野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这个概念一旦进入大众视野,并且被反复渲染以后,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需要看心理医生了。
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人在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在找借口和合理化。
为不去改变找借口,为自己的现状合理化。
如果一个85岁的老大爷,跟你说,这辈子之所以捡了一辈子垃圾,主要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让他觉得很自卑,心理有阴影。
你可能会觉得大爷明明可以改变自己的。
但是为什么一个20岁的人跟你说,他现在之所以一事无成,是因为童年阴影,你觉得合情合理呢?
(关于这个话题,还会有更深刻的讨论。感兴趣的,建议看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