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资深剧作家蕾秋▪乔伊斯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叫哈罗德▪弗莱 ,是一位六十岁的老人,已退休,曾是酿酒厂的工人,他同妻子住在乡间的小镇上,过着简单的生活,夫妻关系淡漠。文中以某天老人收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写了回信去发信、却最终徒步87天627英里,走到终点去看望收信人为主线,回顾了多年来发生在老人周边的生活历程,引发了一场关于友情、爱情、亲情、自我的叙述与思考,最后通过这场长行完成了对老人家庭以及自我内心的救赎。
关于友情
让哈罗德下定决心长途跋涉的是多年前的一份友情,那是他曾一起共事的女同事,在并不轻松的工作环境中(老板的暴戾、工友的嘲弄、工作的繁重)他们守着内心羞怯与小小的自尊,互相帮助,默默支持,带给彼此弥足珍贵的理解与友情。也是这样一个女人,在了解哈罗德的家庭与内心的苦恼后,屹然为他所犯下的错误(酒后打碎老板的心爱之物)去顶罪,而她内心是那样坦然,因为她愿意,她觉得他值得她那样做,但从此之后她从他的世界消失,直至多年之后的这封来信,这是在她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特意写来同他告别的。也许哈罗德是为了报恩,因为一个加油站的女孩看似无心的话让他笃信只要有信念就一定会让病好起来,于是他决定要把这种信念传递给老友,他让老友等着,他要走过去看她,也坚信这种信念会让她好起来。无论怎样他要去尝试。
真正的友情是不需要加以矫饰和刻意营造的,它来自于一个鼓励的微笑,来自一个默契的眼神儿,来自一句温暖的话语,来自一次危难之时的主动出手,来自不求回报的退出。当生活中一直有好朋友的存在与支持,虽然不能常常见面,但是关爱理解一直都在,所以才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关于爱情
哈罗德和他的妻子莫琳是相爱的,年轻时的一见钟情,莫琳的快乐与勤俭持家以及冷战之后的默默关注、不忍打扰的退让,无不见证着他们的爱情一直都在。只是莫琳没有理解透彻哈罗德的内心,童年家庭缺失关爱的阴影让他不善于表达,而痛失爱子的锥心之痛又让莫琳将这一切怪罪到哈罗德身上,如果非要给一件无法承受的事找一个开解的突破口的话,莫琳是把失子之痛转嫁到了对哈罗德的埋怨上。而哈罗德因为爱就那样承受着,或者他用这种痛来化解另一种失子之痛。哈罗德是爱莫琳的,他内心莫琳的爱也是支撑他做出远足行动不可缺少因素。在特别累、特别难走不下去的时候,他想到的是得到来自莫琳的安慰与温暖,莫琳的爱也在哈罗德长途中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最大的帮助。
爱情不该只是电光火石般化学反应与光芒乍现,更应该是长久的相守与相濡以沫,与日久的相处中更加的理解、互补、关爱与包容。一场远行,一场孤独的朝圣,成就了唤醒深埋在哈罗德和莫琳心底里的爱。
关于父子亲情
实际上书中是描述了两段父子亲情,分别来自哈罗德和他的父亲以及哈罗德与他的儿子戴维之间。哈罗德的童年母亲出走,父亲对他态度冷漠,他缺失了关爱的家庭,缺失了亲情的温暖,以至于当他面对自己儿子时都不知怎么去表达他的爱,甚至都不会去搂抱儿子,父子间伐善交流,他只会在不被别人关注时去悄悄地为醉酒吸毒的儿子收拾残局。他没有在自己的父亲那里得到父爱的启示,也没有学会怎样去做父亲。而儿子戴维也因为缺失了期望值中的父爱,慢慢对哈罗德不屑和鄙视,并最终因为抑郁而自杀。
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是悲哀的,没有同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是悲哀的,父爱相对于母爱,可能更威严一些,有时更需要沟通、交流,换位思考,试图走近彼此,亲子关系甚至也需要去经营的。前几日,朋友圈转发一条消息,一个11岁的男孩因为不满父亲将他正在玩的手机扔到楼下,年少轻率的男孩血气一来追随着手机跳了下去,结局当然是很悲惨的,失去爱子的父亲哭天动地却再也唤不回鲜活的生命。有人说我们不是因为生了孩子,就有了当父母的能力,我们需要孩子的帮助才成为成熟的父母,为人父母者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有体恤对方的情怀、要有日常亲情的构建、并经常交流、反思,而不是简单或粗暴。所以哈罗德在远足的途中,遇到一个身上满是缺点错误的年轻人,他是那样包容和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他,似乎是为了找回曾经失落的父子之情,当然也让他反思当年父子之间的种种,不把一切过失归咎于己,而最终卸掉内心的包袱,重新直面拥抱生活。
关于自我
在哈罗德一路的行进当中,有热心人的帮助、有陌生人的干扰、有功利主义者的掺和,但哈罗德就是那样走着,不为名利所动,只为完成探视老友的简单心愿。这一路遇到的人和事,所有的风霜雪雨,来自自身的疲劳困顿,最终都是他行进途中的陪伴,他不断地将一只脚迈到另一只脚前面的同时,回顾过往的种种,不断与内我进行着交流,最后随着目标的最终完成得以开脱和彻悟。
这部小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大量人物的心理动态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读来颇为震撼。细品之下,带来很多人生的启示,那些所有发生在生命中的过往不该成为前路的牵绊,生活要继续,当你用快乐的态度来看待它,你得到的是快乐,要快乐的前行。想起那句话,愿你走出去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201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