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我一个人去看了个电影。
我说我想去看射雕的时候,儿子问我是想去看谁,我说不是想去看谁,就是单纯的想去看这个电影,和谁演的并没有关系。
我们这一代人,武侠小说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观影体验很好,因为只有九个人看电影,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玩儿手机,也没有小孩子吵闹,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男孩子还在开影前拿出手机说差点忘了静音。
是我看电影的时候难得的观众都很有素质。
电影怎么说呢,网上的评价还是有点中肯的,剧情有些地方确实是有点尬,就是若是对原著没有丝毫了解,这个电影就没法看,很多剧情就是空的,没有故事背景支撑,看的就没有滋味了。
演员嘛,肖战有点超出原著中对郭靖所描写的帅,但是因为妆造的用心,这些并不是太明显,所以我觉得还好。
以往的每一个演郭靖的演员也似乎在着意表演他的憨,就有点装的用力过猛的感觉。我从不认为郭靖憨还是傻,一个憨傻的人怎么能学会那么高深的武功,肖战在郭靖的塑造上恰好没有去竭力的表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是演的很到位的。
台词和剧情的尬,那是导演和编剧的角度。
黄蓉却并没有网上评论的那么差劲儿,电影中所展现的场景,她的妆造很贴切么,难道要在那种环境中穿着绫罗绸缎,戴着满头珠翠不成。
网上总是拿各个黄蓉和83版的比,大概是我这审美有问题,我从来没有觉得那一版的黄蓉容貌漂亮,神态灵动,而且港台片都是后期配音,那个配音我也很不喜欢。
华筝很出彩,她虽然并不是蒙古族,但是外形上却意外的契合,穿上蒙古族的服装,活脱脱就是个蒙古族的女孩子。
最喜欢的是她钻在马肚子底下随着奔腾的马群去救黄蓉的那段,真是拍的相当好,是我印象特别深的几个镜头。
一身红衣,在奔腾的马背上神采飞扬,草原公主的形象塑造的特别好。
虽然最后一次看射雕已经是很多年前,但是金庸在原著中描述的华筝并不是养尊处优的,因为成吉思汗也是刚统一了蒙古各部,也并不像汉族人那么多规矩,所以华筝这个公主还没有处处显示的特别尊贵,很多人都是直呼她的名字的,电影中这些细节处理的极好。
春节档的电影我看了哪吒和射雕,其他的没有想看的欲望,有的是因为有实在不喜欢的演员,有的是内容不喜欢。
其实我上一次看电影还是看的你好李焕英,因为眼睛不好,很多年不看电影了。
哪吒拍的很好,不枉我看的眼睛酸涩的泪流满面。
射雕是属于不去看会后悔的那种,看了了了个心愿。
从前天断了日更,好像是坚持到了一千零五十多天,倒也没什么原因,就是现在记性不好,往往等晚上写的时候这一天想写的东西一个字也想不起来,只能现凑了事,那不如放弃。
记忆力下降的让人害怕,开始写日更也不过是两年多前的事,刚开始还会偶尔写点故事啥的,有时候会因为一张图片,一本书等等来了灵感,构思一个小故事,打磨一天,晚上写的时候顺滑流畅,就是这一天所思所想都是存在于记忆中且连贯的,现在却不行了,完全记不住。
以后就想写了随时写点什么吧。
不想写或者是忘了要写啥就拉倒。
人没有那么多必须要去做的事。
无论大小,是否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