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宁
时间:2017-03-21 01:51:25
链接:http://www.scddhzlj.cn/scly/ygxz/12381591.jhtml
兴智先生有一名作—《远去的漂木》,我不只一次全文通篇拜读。那跃然纸上的鲜明史实,那淋漓尽致的真情刻画,重温了母亲河上无限追忆的激情岁月,再现了大渡河人战天斗地的豪迈情怀,浓缩了四川水运即将尘封的丰功伟绩。
我从小在大渡河边的水运处长大。大渡河上万木争流的辉煌时期,我还很小,没有机会参与扎排、放排、赶漂的激情似火的奋斗历程。但顺流而下、挤满河床的漂木,鸭脚、草帽、造杠、纤藤、抓钉、拖轮、拖拉机、解放汽车、东风汽车等维持水运人生计的劳动工具,河石坝里父辈们修工程、赶漂木的壮烈场景,水运处工会每周一次的坝坝电影,水运职工争先恐后到伙食团、开水房、洗澡堂的热闹场面,从沿河工作队站接送放排工人的大客车、大货车,都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铬印。
小时候,在离水运处不远的乡村学校读书,放学以后,常约上几个好朋友和同学,到大渡河边去寻找那童年的乐趣。夏冬季的乐趣是迥然不同的。
每逢夏季,羊圈工程里面集聚了很多的漂木,要当年整整一个冬季通过加工和销售才能清空完。我们就去处里面找工人叔叔要几个抓钉,把几根漂木扎在一起,扎成一个小木排,也叫“拖拖”,然后用竹杆当桨。有时几个朋友一起划一个小木排,有时一个人划一个小木排,就在羊圈工程里面追逐、畅游。擅长游泳的还可以从小木排往河中跳水。我那时不是很会游泳,只有在浅水区浅尝辄止,枉有“水运子弟”的光荣称号。看见小伙伴们象青蛙一样从木排上往水中跳上跳下,象小鱼一样在大渡河中游来游去,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欢畅真是让人忌妒又生恨。到了每年七、八月份的洪水期,一般是不会去库区玩水的,小时候就听说过大渡河吞没百家姓的说法和“8个铜像”的事故,令人畏惧,使人胆寒。虽说大渡河人对大渡河感情深厚,但低估了大自然的力量也是必然要受到无情惩罚的,甚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洪水期,不能去库区玩木排,自然有其他方式与大渡河亲密接触。我们就几个人找撮箕去河边撮小鱼小虾,一个下午要撮很多,有时拿回家养在水缸里,水缸里养多了,多余的就放生。到了九、十月份退水季节,还可以去抓螃蟹。那个时候父母亲都告诫我们不准去河边玩耍,说是很危险。但我们“水运子弟”,与河水都不亲近也说不过去,还得要去,我们不让家里人知道,偷偷地去,注意安全就是。
每逢冬季,羊圈工程里面积存了当年夏季收储的漂木等待加工和销售。水运工人先用钢绳把大根大根的木材,三五根,十几根,捆在一起,然后用拖拉机往加工厂拉。加工厂就修在大渡河边,羊圈工程旁,以现代化产品生产流程来诠释当时的水运木材加工工艺,相当于流水线生产,成根的木材从羊圈工程拉到加工厂,半天时间出厂就是板材、条材,用处十分广泛,家俱、门窗、建房都可以用。要整整一个冬季两三个月才能拉完。有时加工厂用水运木材加工出来的板材、条材还没有销售完,羊圈工程的拖拉机就暂时不会拉。我们就去收储的木材堆里面玩,在木材堆的空隙里面钻来钻去捉迷藏。到了冬天,那些木材上要长木耳和木花,运气好,就找得到。拿回家,还可以做道下饭菜。冬季出大太阳的时候,我们就去羊圈工程的河石坝里面捉五香虫(俗称“打屁虫”),也很多,有大有小,有时一个大石头下有一窝。捉回家,用开水烫死清洁后,用干锅炕,然后撒上盐,很香,也可以炕干泡药酒,以前吃了很多,但每次不宜吃太多,要上火。现在这种东西在城里面是稀奇货,在乐山港、老公园附近,还有赶庙会的时候在嘉定坊、嘉州长卷有卖的,比较贵,要人民币二、三十元钱一斤。
大渡河边是农民的菜地,我们放学回家路上,在羊圈工程玩累了,常去农民的菜地里面摘农作物解渴充饥,有高梁杆、包谷杆、嫩包谷、红薯、地瓜、胡萝卜,还有桑树,可以摘桑椹,等等。就在大渡河里面洗干净了吃,现采现吃,感觉是健康又爽口。到了正月,还要去“偷青”,有时晚上去,有时白天去。晚上去偷回来的菜就各人拿回家。白天去,一般是星期天下午,几个朋友各人出锅、出碗、出筷、出酱油、出盐,就在大渡河边就地取材搞野炊,用大渡河水煮熟了吃。好耍得很,无比开心,异常兴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童年往事留下了很多不可磨灭、挥之不去的美好回忆。
后来,因父母亲工作调动,我也从大渡河边的乡村学校转到城市学校读书了,再后来就参加工作,换了多个岗位、多个地点,与那种原生态的生活环境越走越远,但那些大渡河边的童年往事给人带来的乐趣是现代都市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无法超越的。那个纯真的年代,那种纯净的生活,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令人魂牵梦绕。每次我有机会出差回到故地,我都要沿着历史的足迹到处走一走,看一看,那些过去的昔日好友好象就在眼前,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就在昨天。现在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唏嘘时间过得太快,世界变化太快。走到故地,走过回忆,心中涌出一种感动,一种欣喜,但更多的是伤感,更多的是失落。情不自禁地感叹:“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远去的漂木》唤起了几代人的追忆,传承了几代人的精神。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赶漂人”转为了“种树人”,“水运人”变成了“生态人”。大渡河人不畏艰难,几经磨难,历尽艰辛,同舟共济,砥砺奋进,为国家林业建设谱写了名垂青史的壮美篇章,正在开启新常态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持续发展的新征程,必将载入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光辉史册。衷心祝愿大渡河造林局的明天更加美好!
另:收集了一些珍贵历史照片,一并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