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有冒充者综合症吗?
我做的越好,别人越夸赞我,我内心那种没底气的感觉就越胜。我好怕有一天,别人发现我根本不配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即使是在演完哈利波特后,我也没有自信自己会成为一个演员,我觉得自己知识运气好,我需要别人来肯定我。
以上来自于Emma Watson在接受Vogue的采访时的谈话,虽然Emma已经是英国家喻户晓的女演员,但在内心深处,她依然常常怀疑自己的表演才能,担心自己配不上演员的称号,当受到人们赞美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这种症状并非只限于社会名流,在生活中也同样普遍。我的一位朋友被推荐到一个职位和待遇都不错的公司,在刚就职的一段时间内,也频频向我表示了她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职务,担心自己被拆穿名不符实以致给推荐人带来名誉损失等等。
心理学家Suzanne Imes和Pauline Clance在1978年针对成功女性的研究中最先把这种综合症描述和命名为——“冒充者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
冒充者综合症的患者,即使按照客观的标准评价已经获得了成功,但是他们本人常常会低估自己的表现,觉得自己配不上目前拥有的成就和地位。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外在的因素,如运气、机遇等,而并非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他们总是怀疑、担忧、和恐惧如果别人发现自己真实的实力,成功就会一去不复返了。
除了普遍的受到”我是个骗子”,“我不配“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外,冒充者综合症还可能表现为强迫性的检查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常常竭力去表现完美来维护自己目前的成就,甚至挤占自己用于维护家庭和自我休闲的时间;尤其是在当面临机会和挑战的时候,他们往往因为自我怀疑和否定而错失良机。
2. 严厉的自我批评者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冒充者综合症往往和早期的家庭模式息息相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评价非常严格,对孩子的行为、成就就时他们鲜少赞扬,认为可能会让孩子骄傲自满。他们甚至会有意的贬低孩子取得的成就,告诉孩子"你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你的成绩只是偶尔的侥幸和老师的鼓励"等等。
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这样的压制和否定的时候,父母的这种评价标准就会内化成严厉的自我对话模式。这种对话模式错误的把他们在具体事情上的表现和价值感等同起来。苛刻的评价标准导致自我认知的错位、并加深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倾向和对成功的恐惧。
3. 自我价值和内在驱动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但是,除了以一个被害者的身份自怨自艾,是否和还有别的方法改善”冒充者综合症“的影响呢?下面对原生家庭所扭曲的自我价值和行为动力模式做进一步的探讨。
自我价值:你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定义对自我而言的成功和失败呢?是否把工作中的表现等同于自我的身份认知呢?对于冒充者综合症而言,他们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往往太偏重于外在,在面临外在机会和挑战的时候,这种自我价值被评判的压力和恐惧被强烈的激发了出来,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拖延和犹豫。外界的成功和赞誉不会让他们开心,因为在本身价值感是模糊和低下的时候,过高的外界评价反而会加重外界/内心两重评价系统的级差。
依然还是举我的朋友的例子来解释,在外界看来,以她的学历和能力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她却会认为,除了一个名牌教育的牌子,自己一无所有。而自己的教育背景只是来自于过去的成就。推荐人和用人单位因为她的大学带来的光环对她的期待,会加深自己的恐惧,害怕自己名不副实的实质是——认为对工作失败的表现工作等同于自己人生的失败。外界期待和赞许越高,自己反而会觉得压力更大。
行为动力模式:冒充者综合症患者的行为往往是被恐惧和压力驱动的,而非内心真正的热爱和向往。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为运气。运气是不可控的。所以才对目前的成功特别的焦虑。那么,除了"不得不","我应该"的压力以及功利的成功等外界标准外,还有什么在驱动我们现在在做的事情呢?
定义自我价值除了需要审视外界标准,破除旧有的认知模式外,还需要新的建设自我价值的行为。当倾听心中真正声音,以热爱连接我们的行为的时候,行为本身都就会成为一个正相激励系统。就如同一架天平,当我们更多把砝码放在内驱动力上。外界的评价和压力的作用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慢慢降低。
4. 实用指南
聊了这么多理论的部分,也许有些也是老生常谈了,下面是几条更实用的tips,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记录自己消极严厉的自我对话方式,觉察情绪是在遇到什么问题时被触发。也许有人能否定你工作上的成就,但没有人能因此认定你的价值,除了你。或许你可以读一些人本主义和积极心理学的书籍,重新思考一下成功和失败的定义。冥想和瑜伽等内观的方式在调整认知方面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 用我选择代替我应该,重新审视能给你带来快乐和热情的事物,用想要的愿景去替代对事情的压力和恐惧。
3.把焦点集中在自己当下的行动中,act as if,so you are,心理上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我们太过关注于过去和现在,成就和失败,但忘记了聚焦当下。
4.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现代预防科学认为身体和心理往往是密切相关的,与其纠结于心理问题,不如从好好锻炼,认真科学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几方面开始。当身体受到善待时,心理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5.寻找有力的宣泄方式和支援系统,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你信赖的朋友家人老师促膝长谈等等。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中,仿佛时刻都被拧紧了物质和名誉的发条,带着生存的镣铐。或许我们可以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精神困扰,它不厌其烦的在提醒我们去思考被忽视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催促我们去探索那条自由和智慧的道路。
特别感谢学霸猫老师鼓励自己写出这篇文章。参考书目:《战胜拖拉》《阻力最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