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历史迷,大家好。
我是谷离。
今天我们来说说“魏延谋反”的始末。
延仪私忿
起初,魏延追随刘备入川,后为汉中太守。他武艺高强,勇猛过人,对待自己的手下也很用心。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他曾提出“子午谷”奇谋,打算自己领兵奇袭长安,效仿韩信。可是,诸葛亮不想铤而走险,拒绝了魏延的建议。
因此,魏延私下常说诸葛亮没胆量,叹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然而,诸葛亮却很喜欢杨仪。每次出兵,诸葛亮都带着杨仪,将军粮分配、思考策略、划分军部等行动都让杨仪去办。
魏延性格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其余将领都避其锋芒,唯独杨仪敢于直面和魏延理论。魏延因此与杨仪产生了瓜葛,水火不容。诸葛亮爱才,两边都不想偏袒。
后来,费祎出使东吴。孙权喝多了酒,接着酒劲儿,对费祎说:“杨仪和魏延都是庶子小人,二人看似工作尽职尽责,却互相看不顺眼。如果你们蜀汉没了诸葛亮,这两人肯定是祸患。你们这些蜀汉将领还真是糊涂,不知要对此防范,难道要断送子孙的未来吗?”
费祎回答孙权:“杨仪和魏延的不和,缘起于私下的交恶,并没有黥布与韩信的叛乱之心。现在三分天下初定,功业小成,正是用人之际。如果现在就把他们驱逐出去,就好比一艘船害怕风浪而自断桅杆一样,不是长久之计啊。”
弥留之际,诸葛亮唤来杨仪和费祎,安排自己去世之后的退军计划。他打算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倘若魏延不从命,也不用管他了,退军计划照常进行。
反目成仇
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秘不发丧,让费祎去找魏延,来推测他的心态。魏延听说诸葛亮去世,对费祎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你们这些人回去给丞相办丧事吧,我自己领军去打曹贼,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了复兴汉室的大事呢!况且我魏延是谁,怎么能受杨仪的驱使,让我断后就断后!”
随后,魏延想让费祎留在自己的军营里,以联名发布军令,来让蜀汉大军掉头攻打曹魏。费祎心中不从,表面对说魏延:“那我帮你把杨仪绑过来吧。他就是个文官,不懂军事,一定会听魏将军的话。”
费祎说完就骑马离开了魏延的军营。魏延思量片刻,忽然觉得不对劲儿,费祎好像在耍我!魏延有点后悔,连忙去追,却没追上。
之后,魏延派人悄悄地去刺探杨仪等人的行动,结果发现他们根本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仍旧按照诸葛亮的计划,准备撤军。魏延大怒,趁着杨仪还没领军撤退,就先领自己的士兵往南撤,并且烧掉了栈道来拖延杨仪的部署。
魏延和杨仪由此正式反目成仇,公开声称对方造反,一日之内,两人的军事文书(告状信)交替送到刘禅面前。刘禅就问董允和蒋琬,该怎么办?两人都支持杨仪而质疑魏延。
魏延被杀
杨仪也跟着打通谷道,昼夜强行军,紧随魏延身后。而魏延先出南谷口,埋伏在两侧,袭击杨仪。杨仪命令将军何平,前去抵御魏延。何平大骂魏延和他的属下:“丞相刚刚去世,尸身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造反!”
魏延的属下也知道是他们的上司在曲解军令,就不愿意再为他卖命,原地解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魏延只好和剩下的几名死忠往南逃亡,奔向汉中。
杨仪派马岱领兵追击,斩杀了魏延,夷三族。同时,蒋琬也领禁卫军向北,走了十几里,便听到了魏延的死讯。
其实呢,魏延和杨仪撕破脸的时候,魏延只是希望自己能代理诸葛亮来支持北伐,才没有向北投奔司马懿,而是南下杀杨仪。所以说,魏延本没有反叛的意思。只不过,他这个人风头过盛,又处理不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才被人算计,导致夷灭三族。
这真是一个悲剧啊!
谷离评论
汉中这块蜀汉门户,因有魏延坐镇而让曹魏不敢轻易进攻。魏延的据险防守、坚壁清野,长久的巩固形成一道近乎完美的防御屏障。再加上他坐镇汉中多年,更是深受刘备器重,自然是十分嚣张。
蜀汉北伐军战斗力强,曹魏也不敢情敌,大多是因为诸葛亮所领导的士兵纪律严明,行动统一,遵从上级指挥。
然而,魏延的性格与其余蜀汉将领的关系,让诸葛亮不得不想方设法来节制他。但事与愿违,这么做反而让魏延更加难熬,甚至私下称诸葛亮百年之后,应该让自己来统领北伐。
可惜,可惜。一腔热血被诬作让人误解的暴乱,魏延总有千张嘴,也磨不过荆州派和本土派政治势力的排斥。就此,除了赵云,刘备最后的北方派将领挥手辞别,留给后人一次深刻的教训。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