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写的是一篇长篇大论,后来删了。
讲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个小女孩,记忆力很好,也很有自己想法。
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对爸妈说不读幼儿园小班要直接读大班,有一天,读大班的小姑娘,经过一年级门口时发现,一年级和大班竟然都在学“aoe”、“1+1=几”,她又对爸妈说:“一年级和大班教的东西都一样,我想直接读一年级”。
因为是乡下幼小综合学校,也没那么多流程,上了没几天大班的小姑娘,就直接读一年级了。
小姑娘很聪明,学完字母歌,学完拼音,自己就能磕磕绊绊的看课文了,甚至一些试卷上需要老师读题的题目,自己也能看明白。
让别人惊奇的不是小姑娘学东西很快,而是,她的记忆力。
她能记得只上了几天的幼儿园所有小伙伴的名字,包括他们的座位表,在高中,文理分家,各科知识狂轰滥炸的时候,她还能记起各个时期班级座位表。
只要是她听到的,看到的事,她都能记住。各科老师上节课所讲的题号,爸爸的私房钱藏在哪儿,谁和谁因为什么事情有过节,谁家养的猪生了小猪仔……等等她都知道。
那个时候,她觉得大家应该都和她一样,她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反正从成绩单来看,算是好事吧。
事情发生改变,是在高中。
从小到大都被别人说记忆力很好,文理分科的时候本着“文科就是背背书”的谬论选了文科。
在大家都在背得口干舌燥,震耳欲聋的时候,她几乎是在老师梳理文章的时候就已经记的差不多了,所以,小姑娘整天就是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自己偷偷摸摸看看闲书,老师怕她影响别的同学学习热情,就把小姑娘一个人调在最后一排小角落,自己坐着。
依仗着得天独厚的记忆力和偷偷摸摸看的“闲书”养成的文学素养,“不务正业”“没有正形”的小姑娘,每次都能拿个“文科状元”。
伴随着各科老师的赞赏声,慢慢开始有别的声音传出来,“她就是那种人,装着不学习,天天背地里使劲学”
“啊~学习有什么好丢人的,为什么要背地里学呢”
“估计是障眼法吧,想让我们都放松警惕,自己好继续当状元”
“咦,这种人好坏”
“你知道她为什么能记住那么多东西吗?她都没朋友,都没人想和她玩,所以她认识的每个人,发生的每件事,都要记住”
“难怪,原来是因为没人愿意和她做朋友啊,所以才用力记住每件事,好可怜哦”
……
原来,记忆力好,是件坏事。
她要是听不见,或者是,她容易忘记就好了。
小姑娘想了想,只有两个办法。
一个是继续“我行我素”,任由他们“嚼舌根”
一个是放弃自己的“异常”融入这群“正常人”
她选了第二个。
或许,我们都体会过,在一个群体中是一个“异类”是怎样的感觉,每一天都在被讨伐,都在被争议,当“一群人都说你有问题的时候你肯定有问题”这种以人数取胜的教育理论占据高峰的时候,你更能体会做一个“异类”的处境。
第二种方法很有用,小姑娘开始有意不听课,课上背不出书来的磕磕绊绊,“我不知道,我忘了,记不清了”的口头禅,几次考试的失利,课间参与到同学讲八卦的活动中,时不时惊讶,嫌弃,评论……
就这样,过了很久,久到有一天,小姑娘突然发现,自己好像真的记不住很多事情了,她忘了座位表,忘了前几次课老师讲的侧重点,忘了自己当初只是为了融入他们而假装忘记。
她是真的开始忘了。
想要回头,重新拾起那份专注、天赋,却发现,在自己装疯卖傻的过程中,上帝真的以为你不想要,就全部收回了。
有时候,我们很害怕自己是那个“异类”,因为我们怕自己承受不起“异类”所要面临的苦难。所以我们伪装自己,融入他们。
面具戴久了的你们,你们还敢拿下来吗?
有时候,我们又很害怕自己“不特别”,怕自己平平凡凡,庸庸碌碌一生,一辈子只是个普通人,所以我们开始各种“猎奇”,“特立独行”“以怪为美”,没有个三两怪癖,仿佛低人一等似的。
啰嗦了这么多,只有一句。
不要怕自己普通,更不要怕自己独特。
如果上帝赋予你天份,你就尽情发挥。
不要为了融入一群傻子而抹杀你这个天才。
不要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也不用为了一样而一样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在上帝眼里 我们和苍蝇 一样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