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4
英语流利说的半年课程接近尾声,Level3差不多快学完了。早上突发奇想,把最后一个Lesson的Listening的内容——达芬奇的生平——一边听一边写了下来,完了再找了范文比对,只有个别单词写错。嗯,还行。上周在湖南师范大学听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欧建平教授的两场讲座,每次开始前他都会不遗余力地结合自己的经历向大家强调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是的,在这个全球化时代,若要尝试更多可能性,语言得跟上,这也是我总不厌其烦地提醒学生的原因。
昨天去图书馆,走到黄土岭准备坐地铁。整个长沙城都在大兴土木,围挡把工地围得严严实实,这个路口也不例外。四下环顾好几圈,愣是没找到地铁入口。连着问了两位路人,才循着方向找过去。途中碰到一个大哥,一边问我还一边吐槽。对于创造更美好生活过程中带来的诸多不便我们能够充分理解,但我们能否多站在普通人的角度考虑一下呢?
前段时间和一邮电学院的学生闲聊,无意中说起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事情,她说当时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特别迷茫。我问她,如果学校能够开放参观,通过自己对校园的全方位切身体验来确定志愿会不会好一些,她一个劲地儿点头。虽然我没有亲历过招生工作,但对一些情况还是略有耳闻,吹牛放炮就不说了,但仅凭几个老师的一面之词就把未来三四年的青春时光轻易托付确实有点粗暴简单。吴军老师在他的《大学之路》里介绍说,她的女儿在报考大学之前,特地去好好参观了欧美各大名校。在美国,许多大学都有校内的招生宣讲活动,还会有学生带领着一五一十地讲解, 除了官方的描述,学生更喜欢听一听学长学姐的评价,她女儿甚至还专门在宿舍住了几天。虽然目前并不奢望说我们的学校能像美国那样自由和开放,但如果我们自己是学生,在各个学校的相同专业面前纠结时,会不会也希望能先去学校实地转转呢?
换位思考是一种能力,也是美德。如果我们凡事能够不那么主观,每次都能多那么一点点从对方的角度考虑的意识和行动,岂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