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简单,想通它很容易。生活却很复杂,容忍它却不是易事。
——《万箭穿心》方方
《万箭穿心》,方方中篇小说。12年,由颜丙燕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同年,由闫妮主演的电视剧版也被推上荧屏。
二者相比,我更倾向于电影。
因为比起电视剧里用幽默来缓解痛苦压抑的表达方式,电影版收敛的表达方式中,传达出来的是一种贴到你面前的“真实”。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是,与一些新闻相比,人们更容易为周围事所动容。
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也就是这样,像你隔着一张纸看邻近的人被万箭穿心,而你却手脚被缚、无能为力。等那边血肉模糊后,才终于有人把你绳索解开,坦荡荡叫你大踏步往美好未来走。
而那时,你唯一感受却是痛苦和压抑。
故事发生在武汉,主角李宝莉下岗后在市场里当售货员,丈夫马学武是厂里的“后起之秀”,儿子小宝聪明懂事。
像无数普通家庭一样,他们生活平淡,两口子互相支撑走了半辈子。
日子在马学武升职后开始往“小康”方向发展,一家人也搬家住进新房子,好像幸福就要真正来了。
只是悲剧往往藏在美好身后,当着人的面,用小刀一点一点在幸福上划拉。
搬进新家后,马学武提出离婚、出轨,然后受出轨影响,在下岗浪潮中,丢到了自己的工作。在种种压力逼迫下,选择跳江结束生命。
儿子小宝一心认定是李宝莉的蛮横与霸道将父亲逼上绝路,从此对母亲冷冷淡淡,甚至在考上大学后,将李宝莉赶出家门。
婆婆与李宝莉属于从一开始就“互相看不上”,长期与孙子小宝相处下来,让小宝对母亲的印象更为极端。
生活的一切都往着绝路方向去了。
如图里李宝莉朋友万小景所讲,李宝莉算是被生活“万箭穿心”了。她却说她要凭着自己的力量把生活变成万丈光芒。
丈夫死了,无人养家,她来养;
儿子要赶自己出去,劝告无用,她就收拾东西走;
哪怕到了绝境上,她到江上码头坐上一夜,等着黑夜被黎明推翻了,她就又抖擞起精神来,改个道儿又走下去。
她没文化,性格里有着最原始的霸道蛮横,又极富有热心肠。刀子嘴豆腐心,说话句句刺人行动处处暖心。
有人把她的这种不屈服认作是她的“自我救赎”,
我觉得高度没这么高,她的人设也不允许这么高的觉悟思想。
她的这种不曲折,更像一种性格里的顽强。而我们放眼望去,能把这种顽强发挥到极致的,往往不是什么有情怀、读心灵鸡汤的青年。更多的是底层、在摸爬滚打里讨生活、贴近地面吃饭的普通人。
生活给了他们太多痛苦的“玩笑”,他们能够最准确的体悟这些“玩笑”,并且笑出声来。
家附近有对夫妻,儿子都已经十八岁了,到河里游泳被活活淹死,尸体捞了两天才在河下游的一个洞里找到;叔叔认识的一位阿姨,几年前做工时,手被机器整个搅碎。
但最后,他们都活得好好儿的,你几乎在他们的身上看不到狗血剧里的所谓挣扎、思想斗争。
他们在生活的车轮步步碾压下,几乎是立即反弹过来的。
李宝莉也是这样,她没文化,也知道自己没文化,所以把自己放到合适的位置上,顺应时代活下去。
马学武和她不一样,从最开始的为了李宝莉的漂亮和城市户口而结婚,到自己升官后,发现李宝莉跟自己完全不在一个世界里,再到出轨、被下岗和走投无路而自杀。
他一边跟着潮流走,渴望真正的爱情;一边在书生的思维里,希望有一个真正贤惠又上得了台面的好妻子。
只是他一直做的也就是希望和渴望的心理活动,性格里的懦弱和怕事决定了“偷摸着出轨”是他跨得最大的一步。
他是事件的源头,一切从他意识到自己与李宝莉的不合适,却又无所作为时就走上了不幸之路。
看了许多影评,贬他扬宝莉者不在少数。的确,因为觉得妻子配不上自己就千方百计作妖,实在是渣男一大表现。
但电影好就好在这儿,比起电视剧版把马学武贬斥得一无是处,电影用他和李宝莉之间的婚姻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婚后发现性格不合又不是一路人,正确的做法究竟是什么?
马学武没有错,李宝莉没有错,从小目睹父亲被母亲压制、又失去了父亲的小宝性格逐渐扭曲也找得到原因。但种种没错,最后却酿成如此悲剧。究竟是为什么?
没有解释,只有像影评里说的,把一切推到生活头上,人都没错,只有生活在一错再错。
↑李宝莉在被赶出后坐在码头上
↓最后李宝莉离开这个“万箭穿心”的家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镜头。看着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像是她的两次重生;又像她的两次谷底。
《万箭穿心》里每个角色都是丰满而不扁平化的,你难以去说谁是绝对的好人、谁是绝对的坏人。能看到的,只有“人”“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也正是在层层普通和平凡下,这部影片给了我们最为确切的“真实”。没有刻意扭曲某个人、夸大某件事,可以让观众做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些人在生活里摸爬滚打、狼狈不堪;也可以把观众拉进去,把一堆没有准确答案的问题给你,要你作答、思考。
让你万箭穿心,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