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④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贡问老师孔夫子:“您觉得我这个人怎么样?”这里我们再简单的介绍一下子贡。子贡,卫国人,子贡的外祖父叫做蘧伯玉,卫国的大夫,是卫国的四朝元老,蘧伯玉本身就是一个修身之人。
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前后两次去卫国,在卫国的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九年都是住在蘧伯玉家里的。所以他和孔夫子的关系,亦师亦友。
蘧伯玉这个人没有儿子,所以非常重视子贡。子贡的父亲是经商之人,并且是一位富商。所以从子贡的出身,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子贡本身就是出生在贵族之人。
所以他身上自然也有贵气,并且子贡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以口才著称,不光口才很好,同时经商也非常成功,是孔夫子弟子当中的首富。
到今天我们都会听到四个字叫——端木遗风。端木,指的就是子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风范。子贡是儒商的代表人物,本身儒家的思想,就是以修身为本。
所以儒商也是注重修身的,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济世育民,去帮助更多的人。并且子贡不光口才很好,经商很成功,从政也很成功的,曾做过鲁国、卫国两国的相。
所以由子贡的经历和他的出身,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子贡身上的贵气,和子贡的优异。
并且子贡也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和孔夫子畅谈直言的弟子,很少有孔子的弟子,直接去问孔夫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说子路、子禽,其他的弟子,有不清楚或者不明白的事情,都去问子贡,子贡再去问老师孔子。
所以我们接下来,来看这段对话,子贡直接去问老师:“赐也何如?”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子曰:女器也。对子贡讲说你是器,有用的我们称为器。比如说我们说这个杯子,它是一个器具,它是有用武之地的。比如说我们说房子,我们说现在的车子,这都是可以称为器,有用的器具,这里指的子贡是一个有用之人。
曰:何器也?这个时候子贡又继续问老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器?我有什么作用?
曰:瑚琏也。瑚琏是古代祭祀的时候所用的器具,用来盛粮食的器具,这个时候我们再去看看瑚琏。瑚琏,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王字旁是以玉为主的,所以瑚琏那个时候,外面是用玉来装饰的,非常的贵重。
平时不用的时候,是在宗庙当中供奉着。祭祀的时候,是拿来盛放粮食的。夏朝的时候称为瑚,商朝的时候称为琏。
我们这个时候,再来看粮食这两个字,我们觉得盛粮食的器皿能有多贵重呢?现在我们看粮食,似乎并没有那么贵重,可是在那个时代,不一样的,民以食为天。
所以那个时候,粮食是最贵重的物品,用瑚琏来盛。其实瑚琏到了孔子这个时期,春秋这个时候其实已经不叫瑚琏了,叫做簠簋,簠簋是竹字旁的。
为什么到西周以后,到孔子春秋那个时代,就开始叫做簠簋了呢?因为它不再是用玉做的,从周文王发展时期,农业发展得特别好,所以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周文王农业发展得好,来投奔文王。
到了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时候,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所以到了西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有了农业的文明,并且可以量产,这个时候粮食,逐渐的就变得没有那么贵重了。
所以这里孔夫子讲这句话,为什么没有用簠簋而用瑚琏,就是在形容子贡的贵气,子贡这个人是有大用的,只有在重要的时候,才会用到瑚琏。
我们再来理解这句话讲什么,首先对子贡给予肯定,说是有用,并且是有重用,有大用之人,是非常贵重的,轻易是不能用的。
我们再看子贡的一生,在孔子身边也是如此。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贡是跟从的,但是并不是一直在身边,因为子贡还要经商,还要从政,但是每当孔夫子有难,需要帮助的时候,都是子贡来帮助,这就是他的重用和大用。
我们再从第二点来讲,我们之前学过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就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我们再来看瑚琏,它是祭祀的时候所用,我们平时喝水是不能用的,所以它虽然是贵重的,但它有局限性,有它某种程度的单一用途。
首先对于君子的贵气和君子不器,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先要让自己成器,让自己成贵器,让自己成大器,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个时候再把器破掉,我们才可以修到君子不器。
所以我们修身的次第绝不能颠倒,不能说我上来就修君子不器,那个就真的不成器了。我们要努力地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让自己做一个有重要作用的人。这个时候我们再把自己的器破掉的时候,我们可上可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
孔夫子有另外一位学生,叫做原宪,字子思。子贡在卫国为相的时候,有一次去看望原宪。
衣轻裘。衣:是动词,就是穿着很华丽的服装,坐着驷马高车。因为原宪住的地方是陋巷,驷马高车是进不去的,所以子贡就开始步行前往。当见到原宪的时候,看到原宪所穿着是比较破旧的,并且似乎看上去精神状态不佳。
这个时候子贡就说:“原宪,你是不是生病了?”这个时候原宪说道:“我不是生病,我只是贫穷。”“无财谓之贫,学道而未能行,谓之病。”所以说我没有钱,我只是贫穷。
但是如果学了道,却不能去践行,这个才是病。所以这句话也是意有所指,子贡听到了这句话惭愧地就离开了。
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子贡身上的贵气。这也是孔夫子,说子贡瑚琏也,他是给予子贡以肯定的。
但是我们要从背后,学习孔夫子的思维,我们要学习君子不器的修为,我们并不是说贵气不好,我们在这里也并不去讲子贡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要看懂背后的道理,用来修正自身。
如果我们这个人呈现出来的就是贵气,你会发现就会有很多人不愿意接近我们。当很多人接近我们的时候,他是有压力的,他会觉得不舒服的。这个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换了不同的场合,我们就会比较孤单。
我们举个生活当中的例子,假使我们是一个富贵之人,或者我们经商做得比较成功。可是如果换了一个场景,大家都在劳作,这个时候我们能和大家一起去劳作,就不孤单。否则我们自己穿着很华丽的衣服,显着很贵重,换了一个劳作的场景,我们就无法融入进去,这个就是我们身上的贵气。
比如说还有的人,可能我事业做得很成功,可是我到了家庭当中,可能就不会去做家务、不会去做饭。这个时候在某种程度上,显着好像开始变得格格不入,让别人会感到我们是很富贵的,是很高傲的,无法和我们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所以儒家是提倡“君子不器”的,一个君子要有修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我们把自己变成什么样子,这个时候才能更好地融入环境,更好的和他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融入在一起。
我们说衣装得体,也是一样的道理,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穿相应的衣服,这个叫得体。比如说讲课的时候,你就要穿成讲课的样子;和大家一起游玩的时候,你就要穿成和大家一起游玩的样子。
否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现在出去徒步旅行,要穿成讲课的样子,这个就是衣装不得体。大家都在很休闲的时候,你要穿成很休闲,这个时候才是符合场景的。如果大家都在干活,我们就要穿成干活的服装,这个时候才是得体的。
所以我们要懂得,首先从心性上给自己一个全新定位,我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先要定位自己的思维方式,定位自己的心念,我就是来帮你做这个事情的,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念,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所以我们要懂得君子不器,是让我们变得更圆融,让我们变得更自在。讲到这里我们要注意了,比如说我们去帮别人干活,如果我们没有成什么器呢?是不是只是一个帮忙干活的人呢?
假设,如果我们做事业是比较成功的,或者某方面的技能是非常好的,或者某一方面是有突出的才能的,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称为君子不器。
注意了,我们再去帮别人干活的时候,是不是人家就会觉得,你看,那个人那么成功,那个人那么有才华,在帮忙干活的时候,也非常有干活的样子,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对方是赞叹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大的用处,还不成器的时候,不是君子不器。
所以我们要先让自己变得有用,先让自己变得贵重,先让自己变得有才能,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再去修君子不器,让自己变得圆融、自在,我们自己也洒脱,别人也没有压力,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处理更多的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随着不同的场景,来变换自己不同的身份,才是不停地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外在的变化形式,所以不器之前,必先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