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后世称为“半个圣人”的曾国藩,在他年轻的时候,其实身上也有很多坏毛病。
不过在30岁这一年,是曾国藩生命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最终,给自己制定了一套自我管理的学习课程——“日课十三条”(出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曾国藩给自己及后人定下的这套“日课十三条”中,有至少八条可供现代人借鉴,如常常谨记并严格执行,必事有所成。
“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敬,既是恭敬心,也是敬畏心。曾国藩年轻时为人浪荡、浮夸,身上毛病很多,所以在待人接物的时候缺少“敬”字功夫,无意中得罪了不少人,于是他经常在日记中说自己“大不敬”,在制定“日课十三条”时,特意将“主敬”放在第一条。
主敬的大致意思就是保持内外整齐严肃的态度,时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有事或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像早晨的太阳一样,保持旺盛的生机。
临终前,曾国藩还在告诫子女们说:“主敬则身强。内心静定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对人保持一份恭敬心,对大自然、对未知事物保持一份敬畏心,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变幻莫测、复杂的社会里,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有一份从容和淡定。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早起是曾国藩祖辈几代的传统家风,“晏起”就是很晚起床的意思。就是说早起是居家过日子的根本。他甚至说:“看一个家庭兴衰,只需看子孙有没有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假如子孙们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
曾国藩多次说“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他一生坚持早起,在他的教导影响下,家中人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效法,没有一个睡懒觉。
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荡涤精神、调理气息,对于公务繁重的曾国藩,自有无穷妙用,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每日不限时间,静坐一小时,来体验静极生阳,体验圣贤所教诲之仁心,如宝鼎一般镇定不动摇。
静坐就是养心,这对曾国藩32岁之后的每个关键时期的帮助都非常大。即使在战事危急、事务繁忙的时候仍每天坚持不懈。这和现代的冥想养生如出一辙,静坐以清除杂念,放松身心,亦可常思己过。
曾国藩静坐源于他的一位老师——晚清时期的理学大师唐鉴。当时曾国藩请教唐鉴该如何改掉自身的恶习,唐鉴将这一妙法教给了曾国藩,那就是静坐。
唐鉴说:“若不静,省身也不密,都是浮的,总是要静……最是静字功夫要紧。”静不下来,一切都是空的。问题在浮,静下来才有改过的可能。后来,这种方法越来越被曾国藩推崇,坚持了一段时间后,竟然还写出了《主静箴》。
《道德经》中就提到:“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其复。”这是说以静思考,可以察觉身边万事万物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在独处的时候,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事也不想,这是一种很高的技能。静而生定,定能生慧,要能达到定及慧,首先要能静下来。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人,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其要诀有二:
一是专。“看书不必求多,亦不必求记,但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耳。”
二是耐。“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曾国藩非常看重做人做事要“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则会造成心志分散,注意力不够集中,最后一事无成;反之,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集中精力做一件事的成功概率更高。
“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这说的是在丙申年间,有一次曾国藩带着找朋友借来的一百多两银子在回家的路上,用差不多所有的钱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
回去后,曾父跟他说“你借钱买书,我不吝惜也不怪你,尽全力满足你,你能从头到到尾认认真真读一遍,才算不辜负我的苦心。以后每天看十页,如有间断,就是不孝”!自此之后,曾国藩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知史明智。”打开历史,就像打开一座宝库,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包含了人做事处世的大智慧,多读史书,能让我们以史为鉴,保持头脑清醒。
“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己出,终身不间断。”
每天必须用楷体写日记,记自己行为不端之处,言语过失之处,终身不间断。
年轻时的曾国藩是个愤青,“自负本领甚大,每见人家不是”。三十岁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立志学做圣人。但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圣人呢?他的主要方法就是:写日记。一直坚持写到他62岁,自省可能不难,难的是天天自省!
曾国潘的日记篇幅都不长,写的内容多是生活描述:从早晨起床开始,吃的什么饭,和谁说的什么话,甚至晚上做了什么梦,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其中哪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加以自责,做深刻反省。总之做的好的、不好的都要反思。通过日日反思,事事反思,时刻提醒自己改掉毛病。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曾国藩年轻时候话很多,还喜欢开玩笑,因此吃了不少亏。所以他认为,说话谨慎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并在家书中告诫儿子:“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修身功夫的基础就是管好自己的嘴巴,慎言慎行,处世戒多言。
谨言有两重含义:一是说言语要配合行动,不要说那些自己做不到的大话、空话;另一方面是说,不要口舌招尤。所谓祸从口出,很多人都因此招致祸患事端。所以做人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处世最重要的工夫。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曾国藩做人做事,很赞同孟子的养气说,做大事必须要有豁达光明之胸,怎么样才能达到?在曾国藩看来,这必须通过“善养吾浩然之气”。君子要善养浩然正气,做到坦荡荡,没有什么事情不可让人知道的。
“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所以,时刻都像养病时一样地保养自己的身体。
曾国藩30多时生了一场大病,父亲赶去京城看望他,在观察曾国藩的生活作息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于是告诉曾国藩要“节劳节欲节饮食”。
节劳:简单的说,就是节制身心劳动。并不是说让我们不用力,而是告诫不要逼自己竭尽全力,使自己长期过分疲劳。
节欲:精、气、神是人身体的“三宝”,放纵欲望必然有损这三宝。所以,节制欲望,不仅养心,更是对生命的一种保护。
节饮食:人的很多病大都是吃出来的。曾国藩主张少食、清淡。认为膏粱厚味、肥鱼大肉,皆可损伤脾胃。
后来,曾国藩不仅身体力行,更将这“保身三要”写入家训,要求子孙遵照执行。
“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每天都能知道所未知的:每天记茶余偶谈一则,就是记笔记,给起个名叫《茶余偶谈》。分成德行、学问、经济、艺术四大类。
“日知其所亡”出自《论语》,亡通“无”,意思是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知识。人一生就应该是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正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让每天的自己都要优于昨日的自己。
“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每个月必须做诗歌或短文数首,用来检验所学是多还是少,所培养真气是否充盛。不可以一味地懒惰迟延,否则这样最容易使自己的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早饭后做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早饭后必须练习书法一小时。而且,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书法的机会。凡是今天的事情,一定不许留待明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就会越难以清理。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夜晚出门应酬玩乐,会使人荒废修养功夫,使精气耗损、神情疲惫。所以,这种不良习气必须彻底戒除!
夜间是天地、人体之气收敛闭藏的时候,此时应该注意保养而不能耗散,这才是养生存性的自然之道。
结语
这日课十三条中,曾国藩也并不是条条都每日坚持,他在家书中对弟弟说:“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叶、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差异性,我们每个人可以参考自己的情况,开始立定一两条日课,最初不在多,贵在能日日坚持。比如写日记、静坐、养生要诀,以及读书的方法,每条都很具体简易,在生活中切实可行。重在不间断和专一,日积月累,不断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