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人不错,还挺有上进心。
前不久,她去了家传统行业的公司,公司发展了十几年,有一定的积累,目前处于转型期,找了很多像朋友这样的互联网人士。
传统公司大多数都是盈利的,比互联网公司要稳定很多,但是效率相对要低不少。
朋友这家公司的效率更是出奇的低,而且特权思想很严重,培训时指明了总监以上不用打卡。
效率低就低吧,正好有机会休息了,干了那么多年互联网,也快累残了,我安慰朋友说。
朋友说,你知道低到什么程度么?转型两三年了,竟然还没确定客户群,每天频繁的开会,每个会都没有结论,一切都以老大开心就好。
朋友进去两个多月了,竟然不知道具体干啥?这要是在创业型的互联网公司,早被干掉了。
朋友心慌了,每个月拿着几万的工资,不能每天都开那些哄老大开心的会啊?总得有点落地的事儿吧!
我说,你这是想气死sei啊?拿着别人羡慕的薪水,还抱怨清闲。
当然,玩笑归玩笑,事情还是要解决的,我帮她分析,真的一点事儿都没得做吗?还是为偷懒找的借口?
公司方向动摇可能是真的,公司老开会也可能是真的,但是总得有些确定的东西吧?公司不会花几万块钱去养一个不知道让她做啥的人吧?
人才分三种:不燃,可燃,自燃。不燃,是说那些职场老朽木,怎么点都点不着。可燃,是指那些推一推,动一动的人,主动性差。自燃是最高境界,自我点燃,自我驱动,没事找事做,有事往最好了做。
我帮朋友分析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发现还是有不少工作可做,比如拓展客户渠道,维护客户关系。
虽然都是她之前信手拈来的事,但是不也需要做吗?而且看看有没有做出“花儿”来的可能性。
分析过后,朋友唏嘘不已,我也没说啥,她这种级别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做啥,缺的可能就是走出舒适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