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们大多都不愿意在家中窝着,向往着家门外的世界;到了青春期,我们大概又会觉得离父母越远越好;直到大学或者以后更长远的时光,当我们的家成了只有假期才能到达的地方时,才突然开始能够理解“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深刻含义。
前一段时间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和父母。孝的含义古今有之,却在不停变化,儒家所提倡之孝在我看来更偏重于为父母考虑、对父母的一种陪伴及关怀,学会以父母之心体悟父母的辛劳。孝不是一纸空文,我始终认为它可以作为幸福感的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父母提及你时的宽慰、是父母需要你时的存在、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惦念。
这也是孔子为什么坚持三年丧期不更改之缘由,因为这不仅是一种仪式、一种礼制,更是一种对于父母自然而生的爱。因而面对三年丧礼“礼必坏”“乐必崩”的疑问,孔子仍认为“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不可废。父母养育之恩怎能三年即可报?发乎于情,关乎以礼,不敬父母则与犬马“何以别乎”?现在,人们自是没有可能再坚持“三年丧礼”的,但其中蕴含的“孝”的深意不能被减弱,我们能为父母做的比父母给我们做的实在少之又少,陪伴他们走过一段完满的时光是我们起码需要做到的。
我们时常被父母牵挂,因为“唯一”,让我们更懂得父母有多需要我们、我们在他们的生命中究竟有多么重要。家人或梦想,这似乎是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最艰难的选择,我们的远行注定会缺席父母生命中的很多重要时刻,但如果真的向往自由、真的一定要去世界的什么地方看一看,“那请不要让这次远行成为逃离,世界上还有一种远行,那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现在,二十几岁的我们正准备拥抱全世界,而爸妈慢慢只剩下我们。“山一程,水一程”,如果最终选择成为一个漂泊的人,那一定记得常和父母联系,此亦谓孝之道。